第十三章 朝廷之论(第2页)

朱棣点头。

“大明自建立之初,人才稀缺,当今陛下求贤若渴,故而延续科举。洪武六年之前,通过科举,却也找到了不少人才。”

“不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年轻官吏,很多人都饱读诗书,下笔千言,四书五经倒背如流。但因无经验和管理才干,不能措诸行事。”

……

叶谦侃侃而谈,朱棣频频点头。

朝廷之所以取消科举,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

同时,这也让朱棣对叶谦有了更高的看法。

“叶举人所言,聚聚在理,朝廷也正是因为如此,方才取消科举。”

“那不知叶举人对于如今的官吏举荐,又有何看法?”

叶谦看了一眼朱棣,苦笑摇头。

“要我说,如今的举荐制,反倒还不如科举。”

“哦?此话如何说起?”

要知道举荐制可是他老子想破脑袋想出来的,对于所谓的举荐制,朱棣心中其实也有一些看法,如今听到叶谦这么说,他倒是想听听叶谦在这件事情的看法与自己有何差异。

“举荐制没有一个明晰而普遍的选拔标准。孰好孰坏,全凭主管官吏个人好感,这只是其一!”

“其二,举荐制还存在一个巨大的缺陷!”

“那些有钱有关系的豪绅富户,官宦子弟踏上仕途大开方便之门,花钱请托、贿赂的不良现象蔚然成风,即使没有任何才学甚至目不识丁,只要舍得花钱找关系,都能混个一官半职。反观如同我这般的普通学子,十年寒窗,饱腹经纶,却因家境贫寒而没有被举荐的机会。”

“此法长此实施,必将让朝廷官吏场中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若朝中无贤才,又谈何大明盛世,国泰民安,安居乐业!”

说罢,叶谦苦笑摇头。

“说的好!”

叶谦所说,正如朱棣心中所想,朱棣拍手叫好,同时对叶谦又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叶举人见解之详,令我钦佩,那不知叶举人又是如何看待如今的朝廷?”

叶谦深深看了一眼朱棣,那眼神仿佛像是再说:妄论朝廷,这是我敢做的事情吗?

朱棣读懂叶谦眼神的含义,笑到:“叶举人无需多虑,如今只你我二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叶谦虽心有顾虑,可他知其眼前之人身份不同寻常,在深思片刻后,心下做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