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真得不太平了(第2页)

 村里人的心思却没拧到一块儿。有的人家因为之前挖好了地窖,拍着胸脯觉得安全,依旧该干啥干啥,没把战事放在心上;也有像老时家这样的,扛着粮袋、拎着家伙什往山里跑,西处找隐蔽的地方藏东西,只求多一分稳妥。 

 田家则是另一个光景,一家子收拾着家当要往京城去。′s~o,u¢s,o.u_x*s\w*.?c?o.m!田老头盯着刚盖好的新房,脚像钉在地上,哭着喊着不想走,两个儿子没工夫劝,硬把他架起来扔上驴车——京城有田二在,总能有条活路。二柱子媳妇更利落,拉着辆板车,车上堆着被褥、粮袋和孩子,低着头往村外走,没人知道她要去投奔谁。只有二麻子,把自家晒好的红辣椒全塞进麻袋,又赶着新买的牛车,载着媳妇孩子,慢悠悠往别处去,车辙印在村口的土路上,很快就被风卷来的尘土盖了些。 

 时老太的心像被揪着,整日里张口闭口都是时义,连怀里抱着的小重孙女都顾不上逗,眼神空落落的,念叨着“这小子在军营里会不会受伤”愁得饭都少动了半碗。 

 粮铺的粮价像断了线的风筝往上涨,铺子关了大半,剩下开着的,东西卖得比往常贵两倍,攥着钱也难买到实在东西。好在村里人这几年种了高产麦种,家里粮囤还满着,倒不用愁饿肚子。可没等松口气,上面的征兵令就又传了下来,要求每户再出一个男丁。 

 燕国本就国小力弱,但凡战事起了头,官府第一道文书准是征兵。国小兵少,可不就得从百姓里抽丁?这世道,小国想活下去,兵戈一动,征兵便是躲不开的坎儿。 

 谁家都舍不得让儿子在去战场送死,连夜收拾东西走的、扛着铺盖躲进山里的,一下又少了好几户。老时家没躲,一来家里有时仁这个秀才,按规矩能免役;二来时义早就主动去当了兵,不在这次征召范围内,才算暂时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