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每个人的小心思(第3页)

 每日里该下地还得下地,该挑水还得挑水,太阳底下该晒着还得晒着。 

 真要想跟旁人不一样,那得是家里出了当官的,手里还得有点实权才行。 

 说白了,没实权在手里,举人也只是个“有学问的庄稼人”。真要让家里腰杆挺首,能在官面上说上话,还得是出个带顶戴的官,手里攥着印把子才行。 

 说到底,日子是自个儿的,平平安安、有口饭吃,比啥都强。那些虚头巴脑的,想再多也没用。 

 老时家这几日也是忙的很,汉子们都扎在深山里挖红薯。山里的野猪、兔子也赶来凑热闹,糟蹋了不少外露的藤蔓,好在红薯埋在土里,遭畜生啃咬的不算太多,总算能收上来大半。 

 他们把背篓里的红薯干倒出来,仔细码在崖洞里的大缸里。新挖的红薯块装了满满几大筐,几个人拉着牛、驴下了山。 

 刚到家卸了担子,时老大就跟他娘念叨:“娘,我瞅着这红薯咱得卖点。你想啊,西十亩地收下来的,咱一家子吃到猴年马月去?全塞地窖里,保不齐得烂的多。” 

 时老太蹲在筐边,拿手掂了掂红薯,皱着眉琢磨半晌,开口道:“成,那你们就套上马车,往远些的县里跑跑。顺带把这东西咋种、产量多高也跟人说道说道——大家伙儿都能填饱肚子,也就没那些闹事的了。” 

 “晓得了娘!那明天一早就动身。对了,价钱定多少?三文一斤,还是八文?” 

 “别定高了。麦子平时也就是十文一斤,咱卖这个,到时候你自己看着卖吧,只要不低于三文就可以。” 

 “好嘞娘!我这就去跟弟兄们合计合计,把车子收拾出来。”时老大说着,转身就往后院的车棚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