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每个人的小心思(第2页)

 县令拿着这份文书,眼珠子转了又转,当即让人取来笔墨,照着文书的内容重新誊写一遍,字里行间全改成了自己“历经两年勘察、反复试验得来的成果”。:<三a$[叶?屋?\ >无?}?错,)?内|±t容1~§写完后,他让人装了满满一车品相最好的红薯,连同这份“亲笔撰写”的种植法子,一并送进了京城。 

 不久的朝堂之上,县令对着圣上侃侃而谈,把红薯耐旱高产的好处说得天花乱坠,只字不提那是乡野百姓,更没提税官和时老大半个字,全把这桩功劳揽在了自己身上。 

 就因这“发现高产红薯、惠及万民”的功劳,县令很快便接到了朝廷的升迁旨意,从小小的县令一跃成了州府的大官,风光无限地离了任。 

 县里换了新县令的消息传过来时,百姓们连眼皮都没多抬一下。谁来当这个官,于他们而言实在没什么两样——日子该难还是难,税该交还是得交。 

 眼下正是备冬菜的时候,地里的红薯交完税,家里的也不多了。哪还有闲心去打听新官姓甚名谁?男人们扛着锄头去地里,白菜地里的草己经长的比白菜好了;女人们挎着竹篮,沿着山边找野菜,运气好能碰上几丛鲜嫩的蘑菇,晒干了冬天吃。 

 老时家这伙人啊,压根也没把这当回事儿。 

 管他谁来当这个县令呢,于他们家而言,实在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儿。家里头出息了个举人,这可是顶顶实在的好处——税粮不用交了,日子都松快了不少,这就够了。 

 至于那红薯,到底跟自家沾没沾点光,他们是半点儿都不知道。就算真知道这里头有自家一丁点儿影子,又能咋地?咱就是庄户人家,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难不成还能扛着锄头去找官老爷论功行赏?犯不上,也没那能耐。 

 你当家里出个举人就多金贵了?除了不用扛着粮袋子往官仓里送,其余的跟庄户人家没啥两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