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2章 江南乱(第3页)

杨炯不再看城下,转身面对城头百姓,声音放缓:“首恶已诛!然,乱事未平,城中尚有奸细,城外仍有乱党,朝廷大军已至,定会还舒州一个朗朗乾坤。

自今日起,本将军坐镇舒州,平叛安民。凡有冤屈,凡知奸细乱党藏匿之所者,可至府衙前特设‘举告箱’投书。

凡举报属实者,赏银十两。若助官军擒获贼首,赏银翻倍。

朝廷新政,旨在富国强兵,惠及万民。凡有地方豪强,勾结乱党,囤积居奇,鱼肉乡里者,一经查实,严惩不贷。

望诸位乡亲,擦亮眼睛,莫受妖言蛊惑,与朝廷同心,共度时艰!”

赏格一出,尤其是那“十两”、“翻倍”的字眼,如同投入滚油中的冷水,瞬间在百姓中炸开了锅。

十两银子,足以让一个贫苦之家数年衣食无忧。麻木的眼神中,开始燃起一丝名为“希望”和“贪婪”的光芒。

人群中开始窃窃私语,目光闪烁,互相打量。

杨炯不再多言,转身走下城楼。他知道,种子已经播下。恐惧与利益,是撬动人心最有效的杠杆。

夜色如墨,将白日的血腥与喧嚣暂时掩盖。舒州城在严格的宵禁下,陷入一种诡异的寂静,只有巡逻士兵的脚步声和更梆声偶尔打破沉寂。

府衙内,灯火通明。

杨炯并未休息,他伏案疾书,案头堆满了刚刚由一寸金整理送来的卷宗,舒州府库钱粮簿册、田亩鱼鳞册、以及赵天德等人提供的本地豪绅名录。

他手中的炭笔在粗糙的纸张上快速勾勒,画出的竟是舒州城的简易平面图,并用只有他自己能懂的符号标注着兵力部署、物资点、可能的隐患区域。

“少爷,”一寸金悄无声息地走进来,低声道,“查清了。白日哄抢官仓,实乃城内‘积善堂’大掌柜丰于修,勾结其外甥、仓曹小吏孙二福所为!他们趁乱打开粮仓,暗中引导部分暴民抢粮,大部分粮食已被丰于修派人秘密转运至其城北别院地窖!

此外,据几个刚抓到的弥勒教活口分开审讯,丰于修与城外几股乱匪头目素有往来,此次暴乱,他不仅提供钱粮,更在城中散布谣言,动摇民心。其府中护院,多为亡命之徒,恐有兵刃。”

杨炯笔下未停,只在“丰于修”的名字上重重画了一个叉,声音平淡无波:“证据确凿?”

“人证、物证俱在!其别院位置、护院人数、换岗时辰也已探明。”一寸金回答得斩钉截铁。

“好。”杨炯放下炭笔,拿起桌上一枚令箭,“传令:毛罡率本部锐士五十人,着黑衣,配短刃、弓弩、轰天雷,即刻集结!目标,丰府别院!贾纯刚率所部一百人,包围丰于修本宅,许进不许出!若有反抗,格杀勿论!”

“是!”一寸金接过令箭,转身快步离去。

夜色更深,万籁俱寂。

城南,丰府别院。高墙深院,朱门紧闭。

院内隐隐传来丝竹管弦之声,夹杂着男女的调笑。丰于修肥胖的身躯陷在铺着锦缎的软榻里,一手搂着个妖艳的侍妾,一手端着酒杯,满面红光。白日城外的惨败和“过江龙”的死,似乎并未影响到他的“雅兴”。

“舅舅,那……那新来的将军,杀性好重啊!‘过江龙’的脑袋说爆就爆了……”下首坐着仓曹孙二福,脸色苍白,端着酒杯的手还在微微发抖。

丰于修嗤笑一声,抿了口酒:“怕什么?一个愣头青罢了!杀几个泥腿子立威而已!这舒州城,水深着呢。他一个外来的武夫,懂什么?

粮食在我们手里,这满城的百姓迟早要饿肚子。到时候,他还不得求到老子头上?哼,什么新政,什么平叛,离了我们这些乡绅,他寸步难行!来,喝酒!明日,粮价再翻一番!”

话音刚落。

“轰隆!!!”

一声巨响,别院那厚重的包铁木门,竟被一股狂暴的力量从外面生生炸开。木屑碎片横飞,浓烟弥漫中,数十道黑影如同鬼魅般涌入。

他们动作迅捷如电,两人一组,见人便扑。弓弦轻响,弩箭精准地射翻墙头、廊下的护院。短刃寒光闪烁,割断喉咙的细微声响在惨叫声爆发前便已完成。更有黑影扬手掷出黑乎乎的铁疙瘩,落入护院聚集之处。

“轰!轰!”

火光迸现,破片四射,惨嚎声瞬间压过了丝竹声。

“官军!是官军!”

“快挡住他们!”

“我的腿!啊——!”

……

别院内一片大乱,护院们根本来不及组织有效抵抗,便被这突如其来的精准打击和恐怖的火器撕碎了防线。

丰于修脸上的笑容僵住,酒杯“啪”地掉在地上,摔得粉碎。他肥胖的身躯猛地弹起,脸上血色尽褪,只剩下无边的惊恐:“不……不可能!他们怎么知道这里?!快!快从后门……”

话音未落,书房的门被一脚踹开。

几名浑身浴血、杀气腾腾的黑衣锐士冲了进来,冰冷的刀锋瞬间架在了丰于修和孙二福的脖子上。那刺骨的寒意,让他们如同被冻僵的蛤蟆,动弹不得。

毛罡缓步走入,扫了一眼瘫软在地的两人,又看了看案上还冒着热气的酒菜,嘴角扯出一丝冷酷的笑意:“丰大掌柜,好雅兴啊。通敌资匪,哄抢官粮,动摇城防,跟我们走一趟吧?”

当夜,丰于修、孙二福及其核心党羽十余人,被如死狗般拖入府衙大牢。同时,从别院地窖中,起获了堆积如山的粮米,足有数千石,消息如同长了翅膀,在天亮前便传遍了舒州城的大街小巷。

翌日清晨,舒州府衙前广场。

一夜之间,这里架起了十几口巨大的铁锅,锅下柴火烧得正旺,锅里热气腾腾,翻滚着稠密的粟米粥,米香四溢。

旁边,几张长桌一字排开,上面堆满了用麻绳串好的铜钱,在晨光下闪着诱人的光泽。桌后坐着几名书吏,旁边立着告示牌,上书:“以工代赈,共度时艰”。

更引人注目的是,府衙大门右侧,立着一个用厚木板钉成的箱子,箱子上方开着一道窄缝,箱体上赫然写着三个血红大字:“举告箱”!

告示早已贴满全城。

内容清晰:首恶丰于修等通敌叛国,已下狱候审,抄没家产。官粮追回,即刻开仓赈济。

凡城中百姓,不分男女老幼,皆可凭户籍牌前来领取救济粥,每日两顿。同时,招募青壮参与城防修缮、街道清理、尸骸搬运等事务,每日除供应两餐外,另发铜钱二十文。

另,设立“举告箱”,凡举报隐匿之乱党、奸细、不法豪强,一经查实,赏银十两,擒获贼首者,赏银翻倍。

消息如同巨石投入死水潭,瞬间激起了滔天巨浪。

起初,百姓们还畏畏缩缩,只敢远远观望。

可但当第一个面黄肌瘦的老汉,颤抖着手捧起书吏递来的、盛满热粥的粗陶碗,感受到那久违的温热和米香时,浑浊的眼泪滚滚而下。

他哽咽着喝了一口,猛地跪倒在地,朝着府衙大门方向连连磕头:“青天大老爷!活命之恩啊!”

这一幕,如同点燃了引信,人群轰然涌上。

“领粥!我要领粥!”

“我报名!我力气大!能搬砖!”

“让开!我举报!我知道东街王员外,他昨天还跟一个鬼鬼祟祟的外乡人说话!肯定是弥勒教的探子!”

“我举报西城李掌柜!他仗着是丰于修的狗腿子,前天还抢了我家仅剩的半袋糠!”

……

府衙前瞬间人声鼎沸,领粥的队伍排成长龙,报名做工的青壮挤满了另一侧,而那个“举告箱”前,更是人头攒动,不断有人将写好的纸条投入箱中。

士兵们努力维持着秩序,书吏们挥汗如雨地登记、发粥、发钱。原本麻木绝望的空气,被一种奇异的、带着点混乱却充满生机的躁动所取代。

百姓们眼中有了光,那是对活下去的渴望,对那赏银的期盼,更是对那位雷厉风行、既杀人立威又开仓放粮的将军,产生的敬畏与依赖。

杨炯站在府衙内院的阁楼上,透过窗户,静静地看着广场上那热火朝天的景象。

他手中拿着一份连夜拟定的《舒州临时安民令》,上面详细列出了保甲连坐制、工程招标制、防疫卫生令、市场平抑法等等一系列安民政令。

杨炯收回目光,转身将《舒州临时安民令》递给一寸金,嘱咐道:“送去给舒州知州,让他按照上面的政策安民理政,通知毛罡整军,入夜后全军开拔,去金陵!”

“是!”一寸金躬身领命,匆匆而去。

杨炯目送其去,振衣推户,临风而立:“李泽!尔首且留,吾当自取!”

声裂长空,杀气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