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李承乾的小心思
“高,真高!”李放心中暗自赞叹。
王允就是王允,出手就是王炸。
比起干巴巴的“大汉当兴”四个字,王允新提出来的这八个字,不仅用典高明,甚至还顺带提了一嘴刘协的名字。
这分明就是想用这场人造祥瑞来给刘协背书啊。
王允也不是那么好糊弄的,单单一句“大汉当兴”解决不了当下的问题。
大汉可以复兴,但可未必需要你刘协来复兴。
远的刘备就不提了,单说最近,袁绍前两年还在鼓捣着拥立刘虞另立中央呢。
益州还坐着一个隔绝道路的刘焉,荆州也有一个单骑入襄阳的刘表。
真个乱世降临,这些宗亲对刘协的威胁,甚至比其他人更大。
而且李放此前主动要求王允将刘备召来长安,王允虽然同意了,但目前看来,他还是没有放松警惕的。
“汉厄三七,协运复还......”
李放仔细念叨着这八个字,短短几个字,言简意赅的表达了大汉将在刘协的手中复兴。
古人的智慧,果然不容小觑啊。
见李放在那里发呆,王允轻笑一声站起身来,捋了捋胡须,眼中闪过一丝得意:“贤侄可是有何不懂之处?老夫可代为解惑。”
“不用了。”李放摇了摇头,又重新坐了下来,眉头微皱,似乎在回忆着什么。
“若换做之前,或许我还不懂叔父口中‘三七之厄’是什么。但最近我身边穿越之事频发,各个朝代的历史我也去主动了解了一下,其中就有此事。”
“哦?”王允伸手示意,眼中带着几分好奇,“贤侄可试言之,老夫也想听听,后世是如何议论的。”
李放感慨道,语气中带着几分唏嘘:“昔年王莽篡汉,直言汉有十二世三七之厄,我本以为是他为自己的篡位找的借口,可不曾想,历史上还真有这种说法。”
王莽篡汉时,他以“汉厄三七”为借口,强调自身的合法性。
《汉书.王莽传》中就有记载:予(指王莽)前在大麓,至于摄假,深惟汉氏三七之厄,赤德气尽,思索广求,所以辅刘延期之术,靡所不用。
大麓,山林的意思。
这二字源自《尚书·舜典》,指舜曾掌管山林,后引申为身居要职。
王莽借此自比为舜帝。
而后面的摄假自不必说,就是王莽自封的“摄皇帝”。
赤德自然就是火德,赤德气尽,他的意思也很明显了。
王莽以天命代言人自居,强调自己本欲辅佐汉室,但因“三七之厄”已经无可挽回,只能顺天应命取代汉朝。
本质上,这还是王莽在为自己的新朝找寻政治上的合理性。
但实际上,这个说法并非是王莽独创。
汉有三七之厄这个说法由来已久,未到西汉末年时就开始有人提出来了。
汉成帝时,由于天下多灾,再加上天象有变,当时便有官员给汉成帝上书,以警示皇帝。
北地太守谷永首先上奏:“陛下承八世之功业,当阳数之标季,涉三七之节纪,遭无妄之卦运,直百六之灾厄。三难异科,杂焉同会。”
他当时只是为了警示皇帝,提醒皇帝自省,谁成想反倒被王莽给利用了。
当时的人深信天命符谶之术,又精研易数,因此许多人对汉朝将在二百一十年后灭亡深信不疑。
这也为王莽后来的篡位,从侧面打了个助攻。
毕竟好巧不巧,从西汉建国至孺子婴居摄三年,刚刚好十二帝,二百一十年整。
王莽篡位如此容易,除了汉朝已失人心,未必没有谶言的加持。
之后刘秀重建东汉,虽然宣称自己继承了西汉的法统,还认了汉元帝为父。
但从实际上来说,东汉与西汉已经是两摊子买卖了。
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又进入了下一个轮回。
《搜神记》记载:“自光武中兴,至黄巾之起,未盈二百一十年,而天下大乱,汉祚废绝,方应三七之运。”
更巧合的是,如果算上被董卓废黜的刘辩,东汉刚好也传了十二世,十二个皇帝。
当然,如果不算刘辩,只算刘协的话,那三七之厄就是应在了刘协的身上。
可不要低估谶言对古人的影响,这种仿佛宿命轮回的说法,对那个时候的古人来说,是真的会有人相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