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古烁今梅菜不蒸

第380章 分封制的优劣(第2页)

 可除了缺点外,分封制也是有其优点的,尤其是周朝的分封。

 在现代人的印象中,分封嘛,那就是天子在国家地图上画个圈,然后告诉你,你就是这个地方的老大了。

 你到了那里走马上任,军权政权全是你说了算,你就是当地的土皇帝,说一不二的那种。

 可实际上周朝的分封并非如此。

 好比说现在中国要实行分封制,国家一纸令下封你为月球球长,只要你能在上面发展起来,你就是名正言顺的月球球长了。

 可你说,不对啊,这月球还不归我们国家管吧?

 那

国家不管,反正地方我分封给你了,至于你能不能拿下来那就看你自己的了。

 当然,国家也不会不帮你,到时候赞助你点资金,自己去拉个十个八个人来就行了。,墈\书_屋¢小_税/枉· .嶵?歆?彰.结¨哽`鑫?筷?

 至于更多的,那就没了。

 实际上,这就是画大饼。

 周朝的分封,大多都是这样的模式。

 中原地区已经开发好的良田,没有夷人的土地,自然是分封给自己人的,至于外面那些荒芜的土地,就是分封的重点了。

 给你点种子、人口什么的,剩下的就需要你自己搞定了。

 当然,分封也不是白分封的,你还要定期缴纳贡品。

 交不上去的话,轻则下旨申饬,重则降罪除国。

 想说找个地方躺平不干,不好意思,门也没有,分封出去就是要求诸侯们开疆拓土的。

 而且在周朝那个年代,遍地的“蛮夷”在武力上,其实比正规军队差不了多少,并不能学欧洲大航海时代那样,随便跑马圈地。

 是真的只能老老实实的一刀一枪的将自己的土地给打下来。

 在山东等地,流传有一个俗语叫“太公封齐,五世归周”。

 这句话的意思是,姜子牙姜太公被周朝分封到齐地后,他以及他之后齐国的五代国君却依然要返回周朝的属地安葬。

 在一般人的理解中,或许这表达了齐国王室对周朝的尊重之类的。

 但在这背后,或许还有一个更加现实的因素。

 在当时,齐国还不是后世战国时期的能和秦并称的强国。

 就在齐国国都的周围,四下遍布着东夷人,也就是封神演义里,太师闻仲出兵征讨的那种蛮夷。

 为了在齐地站稳脚跟,可想而知,姜子牙和他的后人肯定与这帮子原住民相处的不甚愉快。

 要是齐国的国君敢在齐地安葬,指不定哪天就被苦大仇深的东夷人给挖出来鞭尸了。

 这种事不是没可能发生。

 如此恶劣的环境,齐国只能把自己的国君送回周室的地盘里了,那样才算安稳。

 这些道理,李放都想的明白,大明朝那些养尊处优的宗室自然就更明白了。

 人家藩王当的好好的,干嘛费劲巴拉的跑去海外开拓?朱棣想法是好的,可恐怕还是吸引不了人吧?

 而且,除此之外,还有更现实的问题,明朝的国力不足!

 大航海时期,以大英的国力能在全球殖民,那得益于资本家对于殖民地的血腥压榨。

 可在中国,儒家纵使有种种不好,可面子功夫还是要做的,天朝上国,总不至于对一帮蛮夷敲骨吸髓吧?

 可要是手段温和了,以大明的国力,如何能支撑朱棣的宏伟设想?

 除非他只想把人丢出去,任由他们自生自灭。

 可这就真成了流放了。

 面对李放的疑问,朱棣沉默了。

 这一点也是他所担心的,他看上的土地,那都是在遥远的海外,往来本就困难。

 若是大明本土再不给支持,不能调动起那些藩王的积极性,谁肯冒险出国?

 思考一会儿,朱棣再次开口询问:“我记得你之前说过,那些土地上的产出不少,还有不少矿产?”

 “没错。”李放点点头。

 “那就好。”朱棣接着问道,“那你可知道什么金矿、银矿、铜矿的分布?以你们现代的手段,查到这些应该不难吧?”

 既然道理说不通,那朱棣就用最现实的办法,以利诱之!

 郑和目前只下了一次西洋,赚回的钱财就惹人眼红,要不是朱棣压着,不知多少人要出海行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