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分封制的优劣(第3页)
说到底还是财帛动人心。
可做生意还讲究个盈利亏损呢,始终是有风险的,但挖矿可就不同了。
金、银、铜这些东西可都是硬通货,挖出来就能当钱使的,朱棣不信,这样还不能引人出海?
届时大明布武天下,朱棣所忧虑的事便不再是麻烦了。
甚至连其他儿子也能沾光,各去海外就藩,多少也能捞个国王当当,总比在大明朝内当个混吃等死的藩王要来的痛快。
至于父子分别,那也是没办法的事,这已经是朱棣能想到的最万全的主意了。
“矿产?”李放眼睛逐渐放亮,他想到了一个很好的点子。
只是,就看朱棣敢不敢用了。
“你想要的这些我都可以找到,而且不用去搜,我现在就能告诉你一个银矿的位置。据记载,那里的银矿产量足以占全世界银矿产量的三分之一,算是明穿小说几乎必备的金手指了。”
果然是财帛动人心,李放话音刚落,听到“占全世界银矿产量的三分之一”这句话,朱棣就已经坐不住了。
这么高产的银矿,刚好可以解决明朝白银用度不足的困境,对于解决大明宝钞的泛滥也有裨益。
对李放口中那什么
小说金手指之类的话,朱棣直接忽略不计。
他连忙追问道:“那银矿在什么地方?距离大明有多远?”
“不远,而且可以说是近在咫尺,触手可及。”李放慢条斯理的回道,“只是,我担心你不敢动啊......”
相比起去澳洲、美洲这些地方淘金,日本的石见银山确实可以算是近在咫尺了。
朱棣一听李放的描述,立刻斩钉截铁的说道:“这天底下还没有咱不敢动的,你只管说来!”
“如果那个银矿在日本呢?”
朱棣一愣:“日本?咱没听说日本有什么大银矿啊?”
而且就算有,要想把银矿搞到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朱元璋留下了一本《皇明祖训》,不仅没有起到指导子孙的作用,反而成了限制儿孙的工具。
像朱棣这样的强权君主自然能睁眼说瞎话,故意曲解《皇明祖训》。
可后世之君就没有这样的能力了。
所以说,朱元璋真的不知道怎么想的。
能被他《皇明祖训》限制的只有他自己的儿孙,真正他所担心的事,却恰恰不会被他给限制,实在是得不偿失。
在《皇明祖训》里就有写: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朱元璋先是批驳了一番四方蛮夷的卑微,然后告诫后世子孙,这种小地方打他也没什么用,因此他特地列了一个名单,叫什么“不征之国”。
日本就名列其上,后世子孙不得征讨。
朱棣虽然未见得会把他爹的遗命当回事,可毕竟有限制在,朱棣也不好真的就发兵征讨。
尤其是现在他刚继位,安南那边也刚结束一场战争,他就更没精力再去日本找什么银矿了。
这种借口,总不好登堂入室。
堂堂大明皇帝,征讨别人的借口,总不至于是看上别人的银矿了吧?
李放就是知道这一点,所以才故意这么说,为的就是激朱棣出兵日本。
对付这个国家,李放肯定要帮帮场子。
为了吸引朱棣,李放拿出手机来查阅资料,对着朱棣念了出来:“自十六世纪初往后的约一百年间,日本平均每年向中国输入白银三十八吨......”
“换算一下,约为一百万两。”李放贴心的帮朱棣转换了一下单位。
“而这些白银中,大多数都来自石见银山。由于特殊的区位优势,石见银山开采方便,一度成为了日本当时的经济发展支柱,对全球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放一边念,一边偷看朱棣的表情,终于,他发现朱棣好像下定了决心。
这些数据是李放从网上查的,不过他也稍稍夸大了一点点,为的就是坚定朱棣的决心。
事实证明,这招很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