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烧炭与土著部落
雨季愈来愈近了。
两名土著的工作量也日渐增加。
陈舟获得枪管后对锻造出一把性能优越的步枪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狂热,他恨不得把自己掰成两半,一半建造锻炉,一半烧制木炭。
烧炭窑刚建成不到两天,便迎来了第一次工作。
……
大量精挑细选过的成段的硬木被放入窑内,堆成了拱形。
随着火塘底部一把干柴燃起,窑内的硬木逐步被引燃。
开向风口的窑门不断往窑内输送氧气,滚滚白烟从烟囱中涌出,宛若一条巨蟒冲天而起。
根据陈舟之前实验时得出的经验,这一窑木材的控氧初期,至少要燃烧五个小时。
他耐心地守候在烧炭窑旁,不时观察烟囱中飘出的烟气,或是顺着通风口查探火势。
等待的过程是极为漫长的。
木材充分燃烧后,烟气由白转青,观察到烟气有此变化,陈舟立即封闭窑门,减少氧气,使其进入无氧碳化阶段。
这个过程比燃烧阶段更久,需要十几个小时。
陈舟特意将睡袋带到了烧炭窑旁,这里有为防火提前搭建的木质水房,晚上他可以在水房中休息。
经过一夜的无氧碳化期,青烟变成了淡淡的蓝烟。
虽是第一次使用大烧炭窑制炭,依靠实验总结的经验,无论是处理木材的堆放,还是点火控氧,陈舟都没出什么差错。
接近一天一夜的点火碳化阶段在碳化期结束后进入到最后一步——完全密封窑门。
此时的窑内几乎无氧,只有半成的木炭形成于高温之中。
到了这一阶段,陈舟便不用整日守在烧炭窑旁了。
碳化结束后,他能做的只有等待,等待处于封闭状态下的窑体缓缓释放温度,直至完全冷却。
这一过程往往要持续24小时甚至48小时,缓慢降温有利于木炭形状的完整,快速降温会导致木炭碎裂。
……
心系锻造事业,陈舟不敢浪费自己的时间。
在烧炭窑进入冷却阶段后,他便立即返回窑洞,召集两名土著,齐心协力开辟窑洞。
“锻造室”或者说“铁匠铺”的门开在厨房左侧,距离厨房3米有余,但仍保持在小院内。
如果石材足够的话,陈舟或许会选择用石砖垒砌一间工作室。
但一直以来,木石墙切割的木材都远大于石材,加上前几个月铺设院内地砖,搭建厕所和洞内墙壁,石砖的储备已经所剩无几。
锻造室内可能会建设几样大型设施,储存不少材料,空间小了必然又会捉襟见肘,早就受够了储藏室太小带来的麻烦,这一次陈舟绝不重蹈覆辙。
……
三人一起抡稿子向内挖掘,再用板车向外倾倒砂土,工作进度与陈舟一人干活不可同日而语。
待第一批木炭冷却完成,锻造室已经开辟出了十几个平方的空间,这还是因为两名土著需要照料农田和羊群,以及学习语言文字,不然还能挖得更多。
……
打开窑门,陈舟试了试温度,感觉已经足够凉了,便小心翼翼地取出窑内的木炭。
第一次制造,虽说过程顺利,但对火候的把握还是不够精准。
一整批优质硬木,产出的上好木炭只有两百斤左右,剩下的木炭几乎都有碎裂,尤其是靠前的木炭,都已经碎成巴掌大的小块了。
好在陈舟并不追求木炭的完整性,锻造时为了提高温度,他甚至会将大块木炭砸成小块甚至研磨成炭粉,以增加接触氧气的面积,提升燃烧效率。
将优质的大块木炭直接装在板车上运到院内堆放起来,一些碎裂并不严重的炭块也被一同送去。
剩余的小块木炭经过一番挑选,只留下断面光滑、敲击清脆的优质炭,其余劣质碎炭都被装进藤筐中,送给两名土著了——
雨季到来时,他们可以在室内烧炭做饭,免受烟呛。
最后,陈舟还要把留在窑底的灰烬和未碳化的木块取出。
这些灰烬与草木灰区别不大,他准备将其与堆肥场中的粪便混合酦酵,开辟新田地时当肥料使用。
……
第一窑木炭烧成后,陈舟立即把剩余的木材装进了窑中——
雨季漫长,木炭自然是多多益善。
相似的流程重走一遍,木炭进入冷却阶段后,陈舟又返回窑洞,联同两名土著开辟锻造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