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蓉华拾叁娘子

第186章 歪打正着

这里没有烤箱,徐蓉只能用锅烙。她知道要控制火候,可头两个试火的还是烙糊了。

 

“火再小点。”

 

“再小就熄灭了。”

 

做饭的锅灶用来烙小饼干,真的有些难。

 

拓跋于荣道:“你不要只放那么一小点面糊,给它做大点。太小了容易糊。”

 

徐蓉道:“饼干就是小块的,做大成什么了!”

 

“你先不要管大小了,做成功了再说。”

 

几人争执不休,随着一块又一块失败,徐蓉索性把剩余的面糊倒进锅里。此时灶膛中只剩下点余火,要熄不熄。

 

徐蓉道:“就这样吧,用余火烤,管它爱成什么样成什么样!”她有些失去耐性,说完盖上锅盖。

 

灶台上是之前烙糊的“饼干”,或许也不能叫饼干,反正就是一坨烤熟的面糊,少华拿了块尝尝:“我觉得这个也可以。除了有点糊。”

 

不加一滴水,就鸡蛋、面粉和沙糖,其实真心不难吃。对于没有吃过“饼干”的古代人来说,甚至还有点好吃。

 

不过徐蓉想象中的饼干不是这样的,她对这个“成品”很失望。

 

“如果有个铁箱就好了,用那个烤出来可能会好些。”

 

“铁箱?”

 

徐蓉大致描述了下“烤箱”原理,它需要上下受热,或者说是整个箱体里受热。

 

拓跋于荣道:“这不就跟我们那边北方的馕炕差不多嘛!”

 

“馕炕?”

 

“一种专门用来烤饼的火炕。”

 

拓跋于荣跟她描述了一下形状:肚大口小,形似倒扣的瓦罐,不过它体积要大些,坑底架火,人从炉口操作,将做好的饼坯贴在火炕内壁上,炆火慢烤。

 

少华没见过,无法想象。不过徐蓉理解了,因为现代也有类似的烤饼炉子。

 

徐蓉道:“我知道你说的是什么,不过,我要烤饼干,不是烤馕饼,那种炉子不适合。”

 

拓跋于荣道:“你归根到底,不就是想要个烤炉吗?我手下人会砌馕炕,让他给你砌一个?”

 

徐蓉想想,馕炕虽然不适合烤饼干,但它作为烤炉的原理是一样的——箱体发热,只要稍加改造,做成平面台板的就行。

 

少华道:“我们明天就走了,即便此时此刻砌炉子,来得及吗?!”从时间上讲,肯定来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