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7章 -崖柏面盆盖,和剔尖更配(第3页)
剔尖又叫拨鱼,是发源於山西运城、普中等地,流行於晋、蒙、陕、冀等地的一种麵食。
山西《面试记》中对剔尖有记载,剔尖源於唐代军粮需求,土兵会用枪头剔面,高筋小麦粉保证行军途中不易碎,少量蕎麦粉增香解腻。
第一步王凡就在调整麵粉与蕎麦粉的比例。
刀削麵的比例他已经確定了,但剔尖和刀削麵不同的造型,用的面也不一样,刀削麵用的是高筋面,而剔尖一般用中筋面,单单这一点就註定不可能用一样的比例。
而且两种面的麵团含水量也不同,做剔尖的面要有极强的延展性来保证剔面的时候不断裂。
剔尖是由面和卤构成,一样面配百种卤,但王凡可没有那么多时间做这么多卤,所以他准备做一种搭配的汤,然后再准备搭配的臊子。
梦境与现实的结合,让他的研究进度快的飞起,但即便如此,直到天都蒙蒙亮的时候,他才彻底完成。
晋北高寒区冬小麦中筋面,与雁门关苦蕎粉按9:1配比。
揉面要先用1度的凉水激活麵筋,二揉掺入30度的羊骨汤增加延展性,三揉洒4度椒水锁住香气。最后醒面时盖上崖柏木盖,略带药味的木质芳香缓慢渗透麵团,形成天然香氛网络。如果在面时往面里揉三根细细的丝线,利用天然纤维引导麵筋纵向排列,就会成就“扯三丈不断“的惊人韧性,这样和出来的面堪称完美。
右玉绵羊肉,取肋排与后腿三七配比,在陶中用松塔烟薰后,炒制时再初炸逼出油脂,復炸激发焦香,终炸融入加了老陈醋打底的香料。
野生榛蘑与台蘑按1:3配比,在砂锅中文武火交替燉煮,浓缩出山珍本味,在起锅前撒一点点玉露香梨汁浇头,用果酸中和油腻,就是最適合这碗面的浇头臊子。
羊骨、猪软骨、鸡架,在铸铁锅中熬足4小时,再投入烤焦的黄河滩枣继续燉煮4小时,焦香与果香交织,赋予汤底琥珀色光泽,就组成了最完美的汤底。
这碗面已经足够完美,但王凡也不得不感嘆崖柏面盆盖的威力真不是盖的,它提供的气味不算大,但却绝对是画龙点晴的一笔,今天这些食客算是来对了,不把味觉留下谁也別想走!
美食街上其他摊位的老板,今天来的依旧很早,而且大家还都非常有默契的没吃早饭,最飢饿的时候碰到最好吃的面,这就是他们这些人的终极浪漫。
“王老板说没说今天做什么”
“今天做什么难道不是刀削麵了”
“王老板摆摊很少会做重复的东西,一般待5天都是做五种不同的饭菜。”
“那不做刀削麵岂不是可惜还有比刀削麵更好吃的东西不成”
老板们来的早,食客来的也不晚,尤其是一个由10位白髮老人组成的小方阵,已经被护送到了队伍的最前方。
排队的多一半都是本地的或者附近市里的,此刻同仇敌气的正给老爷子们加油助威。
“陈爷爷加油!今天说什么也要把王老板拿下。”
“武大爷都来了那今天王老板的金身肯定要破了吧”
“这一看全都是小时候的味道啊,几位老爷爷的手艺可比现在店里的师傅强多了,老爷们子加油,挫挫王老板的锐气!”
武云山看上去比陈老爷子还要老一些,听到这些年轻人的打气他不禁笑著问陈老爷子道:“老陈啊你给交个底,这位王小朋友做出来的面,真的就那么好吃到现在为止一个差评也没有”
陈老爷子呵呵一笑:“別说差评,就连一个说不好吃不合胃口的都没有,你是没看见昨天那场面,我们一个个吃的都跟饿了三天的猪一样哈哈哈。”
说完又神秘兮兮的继续道:“而且今天他做出来的会只强不弱,几位老兄弟千万不要轻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