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彩虹之门
第116章 激光炮(第2页)
激光相比起实体弹丸具备无可比拟的优势,那便是速度更快。
最快的电磁炮弹丸,速度也不过十几公里每秒。而激光的传输速度可是光速,两者相差两万多倍。
防御激光炮更适宜应对那些已经进入较近距离,如果不拦截,很快就要击中己方的弹丸。
同时,激光炮这种类型的武器,李青松也打算开发出进攻和防御两种型号来。
这么好的进攻手段,不用在攻击敌人飞船上,那就太浪费了。
具备极高能量的激光束不仅可以依靠传统的热量烧灼方式破坏目标装甲和外壳,在快速加热目标后,还能引发一定的冲击波效应,造成更大的破坏。
除此之外,极快的升温效果还能破坏材料的结构,令其在急速的高温膨胀与低温收缩之间,直接导致材料的剥离,进而破坏整体结构。
激光的应用历史极长,在人类世界早期就已经有较大规模的应用,但用在武器领域则较为少见。
最主要的是,其技术难度太高了。
武器级的激光炮,不仅需要极高功率的激光发生器,瞬时功率也极高,对于供能系统考验极大,甚至比电磁炮还要大。
除此之外,它对于散热系统的要求也极高,这和电磁炮有根本性的不同。
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散热系统,激光发生器可能用不了一秒钟就会自我融化。以及另外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激光的发散角。
李青松必须要制造出具备极低发散角的激光,它才会具备实战意义。
唯有发散角足够低,激光束才足够收敛。
假设一束激光刚发射出的时候,其横截面积为1,然后传输一公里后,横截面积变成了2,那很显然单位面积承受到的能量就降低为了原来的一半,杀伤力大大降低了。
同样的,早在几十年之前,李青松就已经采取没有任何技巧的笨办法,堆积脑力,堆积资源,不计成本不计代价的开发,日复一日的迭代优化,终于在几十年之后的现在,将具备一定实战意义的激光炮开发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