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棉花丰收(第2页)

 王镜语气坚定:“自然可以。只要你们愿意,这份工永远为你们留着。” 

 夕阳的余晖洒在棉田上,将洁白的棉花染成金色。农妇们的笑声在田野间回荡,有人己经开始盘算着,等领了工钱要给家里添置些什么。 

 王镜望着棉田里一片热闹繁荣的景象,由衷感慨,让百姓安居乐业,方为治国之本。而这棉田里的欢声笑语,就是最好的证明。 

 …… 

 棉花采摘后需经过晾晒与分拣。晒场上,棉花被铺在竹席上曝晒,人们拣出棉絮中的枯叶、碎荚,用木叉翻动棉堆使其干透。接着是去籽工序:农妇们跪坐在矮木案前,手持两片光滑木板,将棉花夹在板间反复搓碾。 

 棉籽“噼啪”掉落,纤维逐渐松散,但棉籽常混在棉絮里,需反复拣三西遍才能得到净棉。 

 李家媳妇阿禾是去籽农妇中的一员。 

 她跪坐在晒场边的木案前,又一次搓碾着棉花,手掌被粗粝的棉籽磨得发红。 

 她望着西沉的日头,眉头拧成了结:“这样下去,天黑也清不出一斤净棉……” 

 李姑揉了揉发红的手腕劝她:“这活虽磨手,总比缫丝轻松些。” 

 阿禾没作声,心里却琢磨着改进方法。 

 当晚烧火时,阿禾盯着交叉拨火的木棍突然有了灵感。 

 她突然抓起烧黑的木炭,在泥地上画了个歪斜的圆辊,又添了两道把手。 

 “若是把搓板改成滚动的……” 

 她越想越按捺不住,满心急切,恨不能立刻动手试试。 

 翌日,她偷偷拆了丈夫编筐剩下的细竹条,用麻绳捆成两个能转动的竹筒,架在木案凹槽上。 

 “阿禾又发癫了!” 

 邻妇们瞧着发笑。她却抿着嘴不答话,只将棉花塞进竹筒间,两手握住把手一摇—— 

 “咕噜噜……”竹筒转动,棉絮从缝隙里蓬松地挤出,而黑亮的棉籽噼里啪啦掉进案下的陶盆里。 

 阿禾捧起一簇雪白的净棉,颤声道:“成了!” 

 木辊轧棉,竟比往日省了一半工夫! 

 小姑子惊得丢了纺锤,连向来寡言的婆母也凑近摸了摸竹筒:“这丫头……竟把舂米的法子用在这儿了。” 

 同一时刻,劳作中突发奇想的,并非只有阿禾。 

 老妇赵氏弹棉时,竹弓上的牛筋弦老是被棉絮缠住,每弹三下就得停手清理。 

 有一天,她见村里猎户修弓,突然有了主意,截了一段柔韧的桑树枝,烤弯成半月形,又绑上更细更韧的蚕丝弦。新做的弓又轻又巧,弦颤起来像蝉翼般灵动,棉絮再也不缠弦了。 

 少女阿桑摇纺车时,棉线总爱断,没少挨骂。她发现麻纺车的锭子太粗,就趁父亲不注意,偷偷把他凿箭杆用的细铁锥磨尖,换了木锭。 

 换上铁锭后,纺出的棉线又匀又细,跟蛛丝似的,再也不断了。 

 寡妇陈氏织棉布时,老式提综杆老是把棉纱弄起毛。 

 一天夜里,屋子漏雨,她盯着房梁滴下的水在陶盆里激起的涟漪,突然想到办法,把提综杆的硬木换成悬垂的竹条。竹条轻轻摆动,经纱再也不会绷断。她织出的布面平整光滑,似绸非绸,似麻非麻,十分独特。 

 原本,大家都以为这些改良会悄然散入千家万户,无人在意发明者是谁,却没想到孙尚香暗中留意到了她们。 

 在她的安排下,这些充满智慧的女子,被带到了主君面前,得到了王镜的亲自召见。 

 十二名身着粗布衣衫的妇人低着头,跟在孙尚香身后,小心翼翼地踏入王镜的府邸。她们大多从未进过这般气派的宅院,此刻只觉得脚下青砖光滑得几乎站不稳,连呼吸都放得极轻,生怕惊扰了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