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8900亿光年辽西的桃苏

第257章 冷战意识形态下的捐款(1)(第3页)

 

2. “共产主义”的认知空白

 

俊仁对“共产主义”一无所知,源于雅各宾文明的“单一民族封闭性”。雅各宾帝国无“阶级”“私有制”等概念(因资源独占,无需分配),其社会结构以“基因优化”为核心(通过生物技术提升个体能力)。因此,他无法理解“共产主义”对人类的意义,只能将其笼统归类为“人类的内部发明”(类似雅各宾的“科技实验”)。

 

这种认知空白反而强化了他的“内战”判断——在他看来,人类的“主义之争”不过是“内部实验的分歧”,与“雅各宾的科技路线之争”无异,均属“文明内部的正常波动”。

 

雍仁反对俊仁捐款的核心,并非单纯“反共”,而是皇室在倭国社会中的“双重身份困境”——既要依赖漂亮国维持政治价值,又需安抚国内右翼保守势力:

 

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后,倭国虽名义上独立,但安全完全依赖美国(驻日美军、安保条约)。皇室的“象征意义”需通过“亲美”姿态强化——若支持“承认新中国”的民间团体,可能被漂亮国解读为“倭国脱离阵营”,进而削弱对皇室的支持。

 

雍仁作为皇室成员,深知“皇室存续=漂亮国支持”,因此对俊仁的“超阵营”立场高度警惕。他担心的不是“共产主义”,而是“皇室因触怒漂亮国而失去最后的政治价值”。

 

倭国右翼团体(如旧军人、财阀)将皇室视为“军国主义精神象征”,对其有强烈控制欲。若俊仁捐款被解读为“支持共产主义”,右翼可能发起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