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通信保密法规初步制定(第2页)
二、界限划分的暗战
7 月 15 日的争议焦点集中在 “民用与军用保密界限”。某军工企业代表坚持 “所有通信设备必须采用军用加密标准”,却遭到民用通信部门的反对:“这样会让电报成本增加 50%,普通百姓用不起。” 老吴连夜查阅《苏联通信保密条例》,发现其民用加密标准比军用低三个等级,这个案例成为打破僵局的关键。
他提出 “三级保密体系” 构想:绝密级(军事、外交)、机密级(国防工业、尖端科技)、秘密级(民生数据、商业信息),每个等级对应不同的加密强度和管理办法。为验证可行性,老吴带着团队走访了 12 家企业和 3 个边防哨所,在鞍山钢铁厂看到的场景让他记忆犹新:调度员用普通电话传达生产指令,却不知对话可能被监听 —— 这正是秘密级保密的空白地带。
三、密钥管理的博弈
在密钥管理条款的讨论中,通信专家老李拿出缴获的美军密码本:“他们的民用密钥每季度更换,军用密钥每天一换,我们该怎么定?” 老吴结合《保密期限规定》,提出 “密钥生命周期与保密等级挂钩” 原则:秘密级密钥每月更换,机密级每周更换,绝密级每日更换。
但这个提议遭到基层邮电局的质疑:“小地方的邮电所,哪有能力每天换密钥?” 老吴没有妥协,而是增加 “密钥托管” 条款:由上级邮电部门统一生成和分发密钥,基层单位只需执行。他在给某县邮电局的回信中写道:“密钥管理不是负担,是保护百姓通信的铠甲。”
四、实地调研的淬火
8 月,老吴带着草案初稿奔赴边疆。在新疆伊犁的边防哨所,他目睹了通信兵用 “54 式密码本” 加密军事情报,却发现相邻的牧民电报使用同一套密钥 —— 这正是民用与军用界限模糊的典型。“牧民的羊群数量是秘密吗?” 哨所长大刘的问题,让老吴意识到条款中的漏洞。
回到北京后,他立即增加 “非涉密信息定义” 章节,明确 “民生数据、个人隐私” 属于秘密级,而 “军事部署、科技参数” 属于绝密级。这个调整源于在牧区的发现:牧民通过电报询问兽医电话,这样的信息无需高强度加密,但需要防止恶意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