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2章 年 9 月 15 日 人员培训(第2页)
“1962 年第 19 次教研会,我们争论了 37 小时才定下这 19 道题。” 赵工指着 1962 年的会议纪要,某页记载 “若基础题正确率<80%,需重训”,而 1965 年 19 道题的正确率达 91%,触发 1962 年设定的 “优秀线” 奖励机制。我方技术员小李调取错题本,19 道基础题的错误总数 37 处,平均每道题 1.9 处,与 1962 年的错误密度形成递减趋势,“就像在 1962 年的知识地基上加盖了新楼”。
最显着的延续性体现在术语体系:1965 年考生答卷中 “37 赫兹截获带宽” 等 19 个核心术语的使用规范,与 1962 年《术语手册》第 19 页的要求完全一致,连标点符号的误差率都≤1%,“语言体系没变,知识传承就不会断”。
三、心理博弈:考核中的信任拉锯
考后座谈上,年轻考生质疑 19 道历史题的必要性:“现在设备更新了,何必考旧题?” 陈恒没说话,只是投影 1962 年的事故报告,第 19 页记载某次操作失误恰因忽略基础原理,损失相当于 37 台设备的造价。
赵工的烟袋锅在错题本上敲出点:“1962 年第 37 次事故分析显示,83% 的故障源于基础不牢。” 我方技术员小张展示跟踪数据:19 道基础题正确率≥90% 的考生,实操考核通过率 100%,比基础薄弱者高 19 个百分点,与 1962 年的跟踪结论完全相同。
深夜的自愿加练中,某考生反复演算第 19 题,演算纸厚度达 1.9 厘米。陈恒翻开 1962 年的学员笔记,某页同样写着 “37 赫兹滤波公式需默写 19 遍”,字迹力度与该考生的笔迹压力值完全一致 ——190 克 / 平方毫米。“1962 年的老学员说,基础题就像密码本,背熟了才能解密更难的题。”
四、逻辑闭环:37 与 19 的参数咬合
陈恒在考务黑板上画下考核链:1962 年 19 道基础题→1965 年保留考核→正确率 91%→带动总通过率 98%,每个节点的参数都符合 1962 年《考核有效性模型》第 37 页的预测,其中 “基础题正确率每提升 1%,总通过率提升 0.98%” 的公式,与 1965 年的实测数据误差≤0.01。
赵工补充难度分布逻辑:37 道题的难度梯度呈 19 级递增,与 1962 年 “由浅入深” 的命题原则一致,其中第 19 题恰为难度拐点,区分度 0.37,符合国际考核标准的最佳值。我方技术员小李发现,98% 的通过率中,19 道基础题的贡献度达 58.9%,恰好等于 1962 年设定的 “基础分权重阈值”,“就像 1962 年的公式在替现在打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