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886章 军用技术转外交的 “三大挑战”

卷首语

1971年3月15日8时37分,北京某研究所的实验室里,晨光透过布满水汽的窗户,在水泥地面上晕开一片模糊的亮斑。27平方米的空间里,一张旧长桌占去大半,桌上摊着“67式”加密模块样品(外壳上“1969年量产”的钢印清晰可见)、外交人员操作反馈表(“步骤太多,记不住”的字迹被红笔圈出)、应急销毁装置草图(角落标着“手动烧毁+化学自毁”)。

陈恒站在桌首,手指在“67式”模块上敲了敲:“37立方厘米,要缩到19立方厘米,还要让非专业的外交人员用明白——这不是简单改改,是要把军用的‘硬骨头’炖成外交的‘软米饭’。”老周(机械负责人)抱着机械锁图纸凑过来,老李(化学专家)手里攥着氰化物胶囊样品,小张(电子工程师)摊开卫星加密模块的小型化笔记,27名团队成员围着长桌站定,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想解决问题,又怕卡壳”的复杂神情。

“先把问题摆出来,一个个啃。”陈恒把写着“三大挑战”的白板推到桌中央,“体积、操作、安全,缺一个都不行——今天要定下来,谁来干、怎么干、什么时候干完。”小张下意识摸了摸口袋里的“67式”模块拆解清单,老周翻开机械强度测试记录,一场围绕“军用转外交”的攻坚会议,在实验室的焊锡味与图纸油墨味中正式开始。

一、会议筹备:军用技术与外交需求的“前期对接”(1971年3月8日-14日)

1971年3月8日,陈恒团队接棒任务后,立即启动会议筹备——核心是“摸清底数”:一边拆解军用“67式”加密模块,掌握体积压缩的技术空间;一边收集外交人员操作反馈,明确简化方向;同时调研现有安全冗余方案,为应急销毁功能提供参考。筹备过程中,团队经历“数据采集→问题归类→初步预判”,每个环节都带着“不打无准备之仗”的严谨,陈恒的心理从“承接任务的压力”转为“明确问题的踏实”,为首次会议的高效推进奠定基础。

“67式”模块的“拆解与数据采集”。小张带领5名电子工程师,用精密螺丝刀将“67式”模块拆解为19个部件,逐一测量体积与功能:1核心电路:17立方厘米(含15块分立电路板,抗核辐射设计占7立方厘米);2散热系统:7立方厘米(金属散热片+风扇,适应战场高温);3外壳:9立方厘米(1.2毫米钢板,抗冲击);4冗余组件:4立方厘米(备用电池+抗干扰线圈)。“总容积37立方厘米,其中11立方厘米是军用冗余,比如抗核辐射电路、备用电池,外交场景用不上。”小张在拆解报告里圈出“可压缩部分”,但也标注风险:“去掉抗核辐射电路后,模块抗电磁干扰率可能从99%降至97%,需测试验证。”

外交人员操作的“需求调研”。陈恒安排小王(外交操作测试员)对接19名外交部人员,模拟“67式”密钥设置流程(19步:开机→输入管理员密码→选择密钥类型→手动输入15位密钥→校验→确认→备份……),记录操作数据:1平均耗时:19分钟(远超外交紧急场景需求);2错误率:37%(主要集中在“手动输入密钥”“选择密钥类型”步骤);3反馈痛点:“步骤太多记不住”“专业术语看不懂(如‘密钥迭代次数’)”“紧急时容易慌”。小王整理出“简化需求清单”:“至少要减到10步以内,最好7步,还要去掉专业术语,改成‘按1选日常密钥’‘按2选应急密钥’这种通俗表述。”

安全冗余的“方案调研”。老李团队梳理现有自毁方案:化学自毁(氰化物胶囊,0.19秒响应)虽能毁密,但需暴力触发,若外交人员需主动销毁(如设备即将被缴获),缺乏手动控制手段。他们调研1968-1970年军用应急销毁案例,发现“手动烧毁芯片”是常用方案(通过电阻丝加热烧毁密钥芯片,响应时间≤19秒),但需解决“误触发”问题。“可以在化学自毁装置旁加一个‘手动烧毁按钮’,需双人密钥解锁才能启动,和化学自毁形成双重保障。”老李在方案草图上标注按钮位置,“体积增加0.7立方厘米,在可接受范围内。”

二、三大挑战论证:技术可行性与需求匹配的“博弈”(1971年3月15日9时-12时)

3月15日9时,会议进入核心环节——逐一论证“体积压缩”“操作简化”“安全冗余”三大挑战。每个挑战的讨论都围绕“技术能做到什么”“外交需要什么”展开,团队成员各抒己见,有分歧、有妥协、有数据支撑,最终明确每个挑战的“可行路径”,人物心理从“初期担忧”转为“找到方向”,为后续分工提供依据。

挑战一:体积压缩——37立方厘米到19立方厘米的“取舍”。小张首先汇报拆解结论:“去掉军用冗余(抗核辐射、备用电池)后,体积可减至26立方厘米,再通过‘多层基板集成’(将15块分立电路板集成到3块多层陶瓷基板),体积能缩至19立方厘米,刚好达标。”老周立即质疑:“多层基板集成后,模块散热怎么办?外交人员携带时贴身在衣服里,温度会升高,会不会导致芯片过热?”小张展示散热测试数据:“改用陶瓷基板后,散热效率提升37%,即使在40c环境下,模块温度也仅升至37c,低于芯片耐受上限(67c);且我们在基板边缘加0.37毫米厚的散热鳍片,体积仅增加0.3立方厘米,不影响总目标。”陈恒追问:“抗干扰率下降到97%,够不够应对纽约的美方干扰?”老郑(珍宝岛实战成员)回应:“珍宝岛时我们用97%抗干扰率的装置,也实现了零泄密,纽约的干扰强度和当时差不多,够了。”体积压缩路径确定:去掉军用冗余+多层基板集成,目标19立方厘米。

挑战二:操作简化——19步到7步的“减法逻辑”。小王汇报外交人员反馈后,老吴(加密算法专家)提出简化方案:“第一步:开机(自动进入密钥设置界面);第二步:按‘1’选日常\/‘2’选应急密钥;第三步:输入6位设备编号(外交人员易记);第四步:系统自动生成15位密钥(无需手动输入);第五步:按‘确认’校验;第六步:按‘备份’存储密钥;第七步:关机完成。”他还补充:“把‘手动输入密钥’改成‘系统自动生成’,把‘选择密钥类型’改成‘按数字键’,步骤从19步减到7步,平均操作时间可缩至7分钟,错误率能降至3%。”但老郑担心:“自动生成密钥,安全性会不会下降?万一系统被破解,密钥规律被掌握怎么办?”老吴回应:“密钥生成结合设备编号+日期(如3月15日生成‘1503+设备编号’的基础参数),每天自动变,且每次生成后会随机插入3个特殊字符,破解难度和手动输入一样,甚至更高。”操作简化方案通过,后续将做外交人员测试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