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886章 军用技术转外交的 “三大挑战”(第2页)

挑战三:安全冗余——手动烧毁与化学自毁的“协同”。老李展示手动烧毁装置设计:“在密码箱内侧加一个‘烧毁按钮’,按钮外有‘双人密钥锁’(需A、b两把密钥同时插入才能解锁);解锁后按下按钮,电阻丝加热(功率19w),19秒内烧毁密钥芯片,同时触发化学自毁胶囊破裂(双重毁密)。”小张提问:“按钮会不会被误触?比如外交人员拿东西时碰到。”老李回答:“按钮设计成‘凹陷式’(深度0.7毫米),且需按压1.9秒才能触发,日常操作碰不到;解锁密钥由代表团团长和密码员分别保管,单人无法操作,误触风险为零。”陈恒补充:“手动烧毁还要和机械锁联动——只有机械锁未被撬动时,才能启动,避免美方撬开箱子后用手动烧毁销毁证据。”安全冗余方案确定:双人密钥解锁+凹陷式按钮+19秒烧毁,与化学自毁协同。

三、分工确定:成员能力与任务需求的“精准匹配”(1971年3月15日14时-15时30分)

挑战论证后,会议进入“分工环节”——陈恒根据团队成员的技术背景、过往经验,结合三大挑战的需求,明确每个人的职责:陈恒统筹全局,老周负责机械结构,老李负责自毁装置,小张负责加密模块小型化,其他成员分属各小组配合。分工过程中,充分考虑“能力适配”与“风险互补”,避免“人岗错配”,人物心理从“不确定任务方向”转为“明确责任”,为后续研发高效推进提供保障。

分工逻辑的“核心依据”。陈恒在分工会议上说明:“分工要紧扣‘谁最懂、谁能做、谁能扛事’——老周做过19年机械结构,从‘67式’到卫星机械锁都熟,机械部分交给你;老李研究化学自毁5年,珍宝岛时的压力自毁装置就是你设计的,应急销毁和化学自毁的协同你牵头;小张参与过东方红一号模块小型化,把37公斤的卫星模块减到3.7公斤,加密模块小型化非你莫属。”他还强调:“每个小组要配1名‘风险预判员’,比如小张小组配老吴(算法专家),防止小型化牺牲安全;老周小组配小王(外交测试员),确保机械设计适配外交操作。”

各岗位的“具体职责”。1陈恒(统筹):制定整体研发计划(拆分为19个周节点),协调供应链(如铝镁合金、多层基板),每周召开进度会,解决跨小组问题(如机械结构与加密模块的空间冲突);2老周(机械结构):3月20日前完成轻量化箱体设计(0.9毫米铝镁合金),4月10日前完成机械锁与加密模块的联动测试(正确输入密码后模块通电),确保机械部分重量≤1.1公斤;3老李(自毁装置):3月25日前完成手动烧毁装置样品(含电阻丝、双人密钥锁),4月5日前完成与化学自毁的协同测试(按钮触发后19秒内双毁密),体积控制在0.7立方厘米内;4小张(加密模块):3月30日前完成多层基板集成(15块→3块),4月15日前完成小型化模块测试(体积19立方厘米,抗干扰率≥97%),重量≤0.97公斤。

分工后的“风险互补”。为避免单一小组卡壳,陈恒还安排“交叉支援”:小张小组若在多层基板集成上遇阻,可调用老周团队的机械加工设备;老李小组若在密钥锁设计上有困难,可寻求老吴的算法支持。“研发不是各干各的,要互相补位——比如小张缩模块体积时,可能需要老周调整箱体内部空间,你们要提前沟通,不能等最后才发现装不下。”陈恒的话让各小组负责人点头,老周当场对小张说:“你们模块的尺寸确定后,提前3天告诉我,我好调整机械锁的位置。”小张回应:“3月25日前给你初步尺寸,不会耽误你设计。”
 

四、初步解决方案与测试计划:从“方向”到“落地”的“桥梁”(1971年3月15日15时30分-17时)

分工确定后,各小组立即制定“初步解决方案”与“测试计划”,将挑战转化为“可执行的步骤”与“可验证的指标”。每个方案都明确“技术路径”“时间节点”“验收标准”,测试计划覆盖“性能”“安全”“操作”全维度,确保研发不偏离方向,人物心理从“明确责任”转为“知道怎么干”,为后续行动提供清晰指引。

体积压缩的“解决方案与测试”。小张小组方案:1第一步(3月8日-14日):拆除“67式”军用冗余部件(抗核辐射电路、备用电池),保留核心加密电路;2第二步(3月15日-25日):将15块分立电路板设计为3块多层陶瓷基板(层数6层,线宽0.19毫米);3第三步(3月26日-30日):集成散热鳍片与防震硅胶垫(0.37毫米厚);4第四步(4月1日-15日):测试体积(≤19立方厘米)、抗干扰率(≥97%)、散热(40c下温度≤37c)。测试计划:4月10日做首轮体积测试,4月15日做环境适配测试(-20c至40c),邀请总参二部提供美方干扰信号参数,模拟纽约电磁环境。

操作简化的“解决方案与测试”。老吴小组方案:1第一步(3月15日-20日):开发“自动密钥生成算法”(结合设备编号+日期+随机字符);2第二步(3月21日-25日):优化操作界面(去掉专业术语,用数字键选择密钥类型);3第三步(3月26日-30日):编写操作手册(图文版,每步配示意图);4第四步(4月1日-10日):外交人员测试(19人,操作时间≤7分钟,错误率≤3%)。测试计划:4月5日做首轮操作测试,4月10日根据反馈优化界面,4月15日做最终验收,确保外交人员能独立完成操作。

安全冗余的“解决方案与测试”。老李小组方案:1第一步(3月15日-20日):制作手动烧毁装置样品(电阻丝+双人密钥锁);2第二步(3月21日-25日):集成到化学自毁装置旁,测试联动效果(按钮触发后19秒内双毁密);3第三步(3月26日-30日):做误触测试(模拟日常操作,19种场景下无误触发);4第四步(4月1日-10日):暴力拆解测试(美方37种工具,验证手动烧毁能否在被撬前启动)。测试计划:4月5日做首轮毁密效果测试(密钥芯片烧毁率100%),4月10日做误触测试,4月15日做实战场景模拟(模拟设备被缴获,手动烧毁启动成功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