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5章 稳定性验证
1971 年 9 月 12 日 7 时 37 分,北京某军工测试场的综合验证区,晨雾还未完全散去,一台轻量化后的密码箱(贴有 “轻量样品 -01” 标签)被固定在防撬测试工装上,箱体 1.2 毫米合金钢板经重量优化后,表面的亚光涂层在晨光下泛着柔和光泽。老周(机械负责人)戴着防冻手套,手里攥着轻量化前的性能报告,“防撬抗压力 50kg、-17c保温波动 1.7c、续航 19 小时” 的数字被红笔圈出;小王(测试员)蹲在 0-100kg 液压千斤顶旁,反复检查压力传感器接线,显示屏上 “0.0kg” 的数字稳定跳动;老赵(润滑脂专家)拿着红外测温仪,对准箱体内部的温度探头,准备监测低温环境下的温度变化;小张(电子工程师)则捧着蓄电池测试仪,旁边放着 1900mAh 的外交专用蓄电池,正调试放电电流记录功能。
“轻量化减了 0.07kg,看着不多,但怕影响防撬和保温 —— 美方要是还按之前的力度撬,箱体能不能扛住?纽约冬天冷,保温差了齿轮容易冻。” 老周的声音透过薄雾传来,他将 19mm 撬棍卡在箱体接缝处,“今天就三个目标:防撬不能降太多、低温要稳住、续航得够长,缺一个都不行。” 小王举起秒表,老赵调整测温仪量程,一场围绕 “轻量化后性能不打折” 的验证,在测试场的器械调试声中开始了。
一、测试前筹备:基准确认与设备校准(1971 年 9 月 7 日 - 11 日)
1971 年 9 月 7 日起,团队就为轻量化后性能验证做准备 —— 核心是 “明确轻量化前后的性能基准、校准测试设备、制定对比方案”,毕竟只有先摸清 “之前能扛多少”,才能判断 “现在能不能扛”,避免无基准的盲目测试。筹备过程中,团队经历 “基准梳理→设备校准→对比方案制定”,每一步都透着 “防性能滑坡” 的谨慎,老宋(项目协调人)的心理从 “重量优化达标后的踏实” 转为 “性能下降的焦虑”,为 9 月 12 日的测试筑牢基础。
轻量化前后的 “性能基准梳理”。团队拆解 3 台样品(2 台轻量化后、1 台轻量化前),梳理核心性能基准:1防撬性能:轻量化前(3.67kg)——19mm 撬棍抗压力 50kg、箱体变形≤0.97mm、齿轮锁死触发可靠;轻量化后(3.6kg)—— 需验证抗压力不低于 47.5kg(允许下降≤5%)、变形≤1mm;2低温性能:轻量化前 ——-17c环境下内部温度波动 1.7c、齿轮转动阻力 7.9n?m;轻量化后 —— 需验证波动≤2c、阻力≤8.7n?m(允许轻微上升);3续航性能:轻量化前 —— 加密模块功耗 97mA、蓄电池(1900mAh)续航 19 小时;轻量化后 —— 需验证功耗≤90mA、续航≥22 小时(目标延长至 25 小时)。“基准就是‘红线’,防撬降超 5%、低温波动超 2c,就算重量达标也没用。” 老周在基准表上画横线,小王补充:“1970 年有个轻量化电台,就是减了 0.1kg,结果抗摔性能降了 19%,最后没法用,我们不能犯这错。”
测试设备的 “精准校准”。团队重点校准三类核心设备,确保对比测试的准确性:1防撬测试设备:0-100kg 液压千斤顶用 f1 级标准砝码(50kg、47.5kg)校准,压力误差≤0.1kg(47.5kg 砝码显示 47.52kg,达标);19mm 撬棍重新测量尺寸,直径 19.005mm(与轻量化前测试工具一致);2低温测试设备:-40c级恒温箱用铂电阻温度计校准,-17c温度误差≤0.1c(实际 - 17.05c,达标),内部温度记录仪精度调至 0.01c,可捕捉细微波动;3续航测试设备:蓄电池测试仪用标准电阻(19Ω)校准,放电电流记录误差≤1mA(97mA 电流显示 97.03mA,达标),续航计时精度≤1 分钟。“设备要是不准,就没法判断性能是真降了还是测错了 —— 轻量化验证,数据必须铁准。” 小张说,他还测试了蓄电池的容量,1900mAh 实测 1903mAh(达标),避免因电池问题影响续航结果。
对比测试方案的 “制定”。团队制定 “一对一对比” 方案:1防撬测试:先测轻量化前样品(3.67kg)的抗压力,再测轻量化后样品(3.6kg),施加压力从 40kg 逐步升至 50kg,每 5kg 记录变形量;2低温测试:两台样品同时放入 - 17c恒温箱,24 小时后同步测内部温度波动与齿轮阻力;3续航测试:两台样品的加密模块同时通电,按 97mA 标准放电,记录续航时长。“对比着测才公平,比如防撬,同一台千斤顶、同一根撬棍,才能看出轻量化的影响。” 老宋说,方案还明确 “性能下降的应对措施”—— 若防撬降超 5%,则加厚箱体局部;若低温波动大,则增加缓冲棉厚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二、轻量化后防撬测试:5% 下降与 “达标确认”(1971 年 9 月 12 日 9 时 - 11 时 30 分)
9 时,防撬测试正式开始 —— 老周先测试轻量化前样品(3.67kg),再测轻量化后样品(3.6kg),小王记录压力与变形量,老梁(结构工程师)分析抗破坏能力变化,核心验证 “轻量化后防撬性能下降是否≤5%,是否仍达标”。测试过程中,团队经历 “基准测试→轻量化测试→对比分析”,人物心理从 “担心超标” 转为 “达标踏实”,确认防撬性能在可接受范围。
轻量化前的 “基准测试”。老周操作液压千斤顶对 3.67kg 样品施加压力:140kg:箱体变形 0.37mm,撬头与接缝无明显缝隙;247.5kg:变形 0.7mm,齿轮未锁死;350kg:变形 0.97mm,“咔嗒” 一声锁死触发,压力稳定在 50kg。“基准数据和之前一致,50kg 锁死,变形 0.97mm。” 小王记录,老梁补充:“箱体应力分布均匀,接缝处是主要受力点,变形在设计范围。” 老周松了口气:“基准没问题,接下来测轻量化的,就看能不能扛住 47.5kg。”
轻量化后的 “防撬测试”。老周更换轻量化后样品(3.6kg),按同样步骤施压:140kg:变形 0.4mm(比基准多 0.03mm,属正常波动);247.5kg:变形 0.79mm(比基准多 0.09mm),齿轮未锁死,撬头无明显切入;350kg:变形 1.05mm(比基准多 0.08mm),锁死触发,压力显示 50kg,但老周发现 “箱体接缝处的形变比基准大 0.07mm”。“测抗破坏能力下降多少 —— 基准 50kg 锁死,现在看 47.5kg 时的状态。” 老梁计算:“轻量化后 47.5kg 的变形 0.79mm,基准 47.5kg 变形 0.7mm,抗破坏能力下降约 5%((0.79-0.7)/0.7≈12.8%?不对,应该按‘同等变形下的压力差’算)。” 重新计算:基准 0.79mm 变形对应压力约 48.7kg,轻量化后 0.79mm 对应 47.5kg,下降 (48.7-47.5)/48.7≈2.46%?不对,团队统一按 “锁死触发压力的变化” 算 —— 基准 50kg 触发,轻量化后测试显示 “47.5kg 时未锁死,50kg 仍能触发,但变形略大”,最终结合多组数据,确认抗破坏能力下降 5%(从 50kg 等效抗压力降至 47.5kg,刚好达 “下降≤5%” 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