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7章 模拟联合国环境综合测试(第2页)
第 14-19 个循环:40c+95% rh 高温高湿挑战。最后 6 个循环是最严酷的考验:1模块防潮:40c+95% rh 静置 2 小时后,加密模块外壳无凝水,内部接线端子轻微氧化(用酒精棉清洁后恢复),功耗升至 90mA(比常温高 1mA,属正常);2齿轮防锈:箱体内部的镀铬齿轮无锈蚀,转动阻力 4.0n?m(比常温高 0.3n?m,湿度导致润滑脂变稀);3自毁装置:胶囊外壳无雾化,密封性测试显示泄漏率 0.001%/24h(达标),触发压力仍为 19kg。“高温高湿最容易出问题,比如模块受潮短路、齿轮生锈,现在看来都扛住了。” 老李兴奋地说,小王记录最终数据:“19 个循环完成,设备无故障,齿轮阻力最大 8.1n?m,模块功耗最大 90mA,均达标。” 老周看着温湿度箱的显示屏,“纽约的气候再恶劣,这设备也能应对了。”
三、信号干扰模拟:175 兆赫频段的 “抗扰与切换”(1971 年 9 月 24 日 14 时 - 16 时 30 分)
14 时,信号干扰测试启动 —— 小张将 175 兆赫信号发生器与加密模块的天线接口连接,注入 - 71dBm 的干扰信号(模拟美方监测),小王用高精度计时器记录模块的频率切换响应时间,老周监测切换后的加密性能,核心验证 “模块能否快速避开干扰频段、加密功能是否受影响”。测试过程中,团队经历 “干扰注入→切换记录→性能复核”,人物心理从 “担心切换延迟泄密” 转为 “达标后的安心”,确认信号抗扰能力合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干扰注入与 “切换响应测试”。小张按 “逐步增强干扰” 的逻辑操作:1初始干扰(-87dBm,弱干扰):加密模块自动检测到干扰,频率从原 190 兆赫切换至 210 兆赫,小王记录响应时间 0.17 秒(≤0.19 秒,达标);2中度干扰(-79dBm,中等干扰):切换时间 0.18 秒,仍达标;3强干扰(-71dBm,美方实际强度):模块快速识别干扰特征(175 兆赫频段的窄带干扰),启动 “跳频算法”,0.19 秒内完成频率切换,显示屏显示 “切换成功,当前频段 210 兆赫”。“0.19 秒!刚好卡在达标线,比预期的快。” 小王兴奋地喊,小张补充:“我们还测试了‘连续干扰’—— 持续注入 - 71dBm 信号 19 分钟,模块每 37 秒自动切换一次频段,无一次失败,切换时间稳定在 0.17-0.19 秒。” 老周凑过来看频谱仪:“切换后的频段不在美方监测范围内,密件不会被截,这就对了。”
切换后的 “加密性能复核”。小张在模块切换至 210 兆赫后,测试核心加密性能:1加密速率:192 字符 / 分钟(与切换前一致);2密钥生成错误率:0.01%(≤0.07%,达标);3抗干扰率:用 19 种美方常用干扰信号测试,抗干扰率仍为 97%(无下降);4通信稳定性:与模拟联合国总部的终端通信 19 分钟,无一次中断,数据传输完整率 100%。“切换频率不能影响加密,不然就算避开干扰,密件错了也没用。” 小张说,他还测试了 “干扰消失后的复位”—— 停止注入干扰信号后,模块在 1.9 秒内自动切回原 190 兆赫频段,恢复正常通信,符合 “无干扰时节能” 的设计逻辑。
信号抗扰的 “实战意义验证”。团队模拟 “纽约街头突发干扰” 场景:1模块正在加密传输 190 字符密件(会议日程),突然注入 - 71dBm 的 175 兆赫干扰;2模块 0.18 秒内切换至 210 兆赫,密件传输未中断,仅延迟 0.07 秒;3干扰持续 1.9 分钟后消失,模块自动复位,后续加密正常。“这就是实战场景 —— 外交人员在纽约街头发密件,突然遇到美方干扰,模块得快速切换,不能断、不能错。” 老宋说,老周补充:“1970 年驻英使馆有个加密电台,就是干扰下切换慢了,密件被截了一段,现在我们这台,不会出这问题。”
四、多场景联动测试与综合评分(1971 年 9 月 24 日 17 时 - 9 月 25 日 10 时)
17 时,多场景联动测试启动 —— 团队按 “防撬→误触→重量→续航→信号抗扰” 的顺序,对经过温湿度循环和信号干扰测试的样品进行综合验证,小王记录每个场景的测试数据,老宋按评分标准逐项打分,核心验证 “设备在多场景叠加下是否仍稳定、综合性能是否达标”。测试过程中,团队经历 “单场景验证→数据汇总→综合评分”,人物心理从 “担心某场景拖分” 转为 “总分达标的踏实”,形成完整的性能闭环。
多场景的 “逐项联动验证”。1防撬测试:老周用 19mm 撬棍对样品施加 50kg 压力,箱体变形 0.97mm(≤1mm),齿轮锁死机制正常触发,无破裂,得 25 分(满分);2误触测试:小王将样品从 1.9 米高度跌落至水泥地,箱体变形 0.4mm,自毁装置未触发,应急解锁 17 秒完成,得 25 分(满分);3重量复核:用弹簧秤称重,样品重量 3.605kg(3.6-3.7kg 范围),得 20 分(满分);4续航测试:小张将模块与 1900mAh 蓄电池连接,按 90mA 功耗放电,续航 27.2 小时(≥25 小时),得 20 分(满分);5信号抗扰:小张注入 175 兆赫干扰,模块切换响应 0.18 秒(≤0.19 秒),得 9 分(扣 1 分因切换时间接近上限)。“前四项都满分,就看信号抗扰了,0.18 秒没问题,扣 1 分也能接受。” 小王记录分数,老周补充:“联动测试最能看出‘短板’,比如防撬后看重量变没变,跌落后视信号是否正常,现在都没问题。”
综合评分与 “扣分项分析”。老宋汇总各场景分数:防撬 25 + 误触 25 + 重量 20 + 续航 20 + 信号抗扰 9=99 分?不对,用户要求扣分项为 “密钥设置步骤仍需 8 步”,需调整:在 “附加评分项” 中加入 “密钥设置便捷性”(满分 3 分),因需 8 步(目标 7 步),扣 2 分,最终总分 25+25+20+20+9-2=97 分(满分 100)。“扣分项主要是密钥设置,8 步虽然能操作,但外交人员在紧张时容易出错,最好能减到 7 步。” 老宋在评分表上标注扣分项,老周分析:“其他项都满分,说明设备的环境适应性、抗扰性、可靠性都够,就差这最后一步优化。” 小张补充:“密钥设置步骤多是因为‘双重校验’,要是简化掉一步校验,就能到 7 步,但得确保安全性不下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联动结果的 “逻辑验证”。团队邀请 3 名有驻外经验的外交人员(模拟用户)参与验证:1外交人员按实际操作流程,完成 “防撬测试后的解锁→温湿度变化后的加密→干扰下的通信→误触后的应急处理” 全流程,耗时 19 分钟,无操作困难;2对密钥设置步骤的反馈:“8 步略多,记不住第 5 步和第 6 步的顺序,减到 7 步更方便”;3综合评价:“设备够结实、续航够长、在干扰下也能用,就是密钥设置得改改,整体满意。” “用户的反馈最真实,说明我们的评分没脱离实际 ——97 分是‘能用但有优化空间’,不是‘完美无缺’,这才符合客观情况。” 老宋说,老周点头:“接下来就针对密钥设置优化,争取批量生产时做到 7 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