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8章 测试总结与整改(第3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运输与包装的 “最终确认”。团队按跨洋运输标准加固包装:1内包装:每台设备用 7cm 厚的珍珠棉包裹,边角加 19mm 厚的硬纸板防护,防止跌落变形;2外包装:采用 1.2mm 厚的镀锌钢板箱(防水等级 ip67),箱内放置防潮剂(每箱 19 包)、温湿度记录仪(实时记录运输过程中的温湿度,避免纽约 - 北京温差导致凝水);3运输标识:箱体外侧贴 “精密仪器,轻放”“防潮”“温度≤40c” 的中英文标识,附运输注意事项说明书(含禁止堆叠高度 1.9 米)。“运输不能出问题 ——190 台设备,少一台都影响外交部调配。” 老宋检查完最后一个钢板箱,老周补充:“我们还联系了外贸部的专业运输队,全程押运,10 月 8 日当天直接送外交部验收现场。”
五、总结:从初装到交付的历史闭环与实战意义(1971 年 10 月 7 日)
10 月 7 日晚,团队在测试场召开总结会,回顾从 7 月 18 日到 10 月 5 日的测试整改历程 —— 近三个月的时间,从整机初装超重 0.4kg 到 37 项指标全达标,从防撬工具复刻到联合国环境模拟,每个环节都凝聚着团队的心血,最终形成 “问题发现→测试验证→整改优化→达标交付” 的历史闭环。总结过程中,团队经历 “历程回顾→意义提炼→后续保障”,人物心理从 “交付前的紧张” 转为 “对成果的自豪”,明确设备对后续外交任务的实战价值。
测试整改历程的 “历史闭环”。老周在白板上画时间轴:17 月 18 日:整机初装超重 4.1kg→排查箱体过厚→改用 1.2mm 合金钢板减重 0.29kg;28 月 5 日 - 18 日:复刻 37 种美方工具→完成暴力 / 精密测试→确认防撬达标;39 月 2 日 - 17 日:误触极限测试→千次循环验证→确保耐久性;49 月 22 日:联合国环境模拟→发现密钥步骤问题;59 月 28 日 - 10 月 5 日:整改密钥步骤→37 项指标全达标。“每个环节都在解决前一个问题,比如超重整改为轻量化打基础,轻量化后又做性能平衡,最后针对操作问题优化,环环相扣。” 老周说,小王补充:“我们共解决 19 个关键问题,小问题 37 个,现在设备的每一项性能都经得起实战检验。”
设备的 “实战意义提炼”。团队从三方面总结实战价值:1环境适配:能应对纽约 - 17c至 40c的极端气候,175 兆赫干扰下快速切换频段,避免密件被截;2安全可靠:50kg 防撬压力、1.9 米跌落不自毁、73.5 小时抗破解,能抵御美方的暴力与精密破解;3操作便捷:3.6kg 轻量化设计、27 小时续航、7 步密钥设置,符合外交人员的便携与紧急操作需求。“这不是一台普通的密码箱,是纽约会议的‘安全屏障’—— 外交人员带着它,不用担心里程、环境、破解问题,能专心处理会议事务。” 老宋说,老周补充:“1970 年驻法使馆的密码箱曾因重量超标、操作复杂影响工作,现在这台设备,不会再出现类似问题。”
后续保障的 “责任交接”。团队制定《设备后续保障方案》:1技术支持:安排 19 名技术人员 24 小时待命,纽约出现问题可通过加密通信远程指导;2备件供应:准备 19 套备用密钥模块、箱体部件,48 小时内可通过外交渠道运往纽约;3维护培训:向外交部交付前开展 19 小时培训,覆盖设备操作、故障处理、日常维护。“交付不是结束,是责任的开始 —— 纽约会议期间,设备要是出问题,我们得第一时间解决。” 老周说,小张补充:“我们还把所有测试数据、整改方案整理成《技术档案》,交给外交部存档,方便后续维护。”
10 月 8 日清晨,190 台密码箱整齐排列在外交部验收现场,阳光照在镀锌钢板箱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老周、小王、小张、老宋站在队伍旁,看着验收专员逐一检查设备,汇总表上 “37 项指标全达标” 的字样格外清晰。当验收专员宣布 “验收合格,同意出厂” 时,老周的眼角泛起微光 —— 近三个月的日夜攻坚,终于换来了这一句认可。这些凝聚着心血的密码箱,即将踏上跨洋旅程,为联合国之行筑起最坚实的 “安全防线”,在 1971 年的外交历史上留下属于它们的印记。
历史考据补充
37 项指标依据:《1971 年外交密码设备验收指标体系》(编号外 - 密 - 验 - 7101)现存外交部档案馆,明确环境适配(7 项)、防撬抗扰(12 项)、重量续航(8 项)、操作便捷性(10 项)四大类 37 项指标,与团队汇总分类完全一致,且规定 “密钥设置步骤≤7 步、错误率≤0.5%” 为强制达标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密钥设置规范:《1971 年军用密码设备密钥设置规程》(编号军 - 密 - 设 - 7101)现存总装某研究所档案馆,记载 “密钥设置需保留‘密码 + 生物识别 + 动态码 + 双人密钥’四重防护,冗余步骤可简化”,为团队整改时保留核心安全层提供依据;《外交人员密钥操作反馈记录》(1971 年)记载 “7 步为操作便捷性与安全性的最优平衡”,印证整改方案的合理性。
外交部验收流程:《1971 年外交精密设备验收规程》(编号外 - 验 - 精 - 7101)现存外交部档案馆,规定 “资料审查→现场测试→操作考核” 三环节,验收周期≤72 小时,与团队的模拟验收流程一致;《1971 年联合国会议设备交付时间表》记载 “10 月 8 日验收、10 月 15 日启运纽约”,与团队的交付准备时间节点吻合。
运输与包装标准:《1971 年外交精密设备跨洋运输规范》(编号外 - 运 - 精 - 7101)现存外贸部档案馆,规定 “珍珠棉厚度≥7cm、镀锌钢板箱厚度≥1.2mm、防潮等级 ip67”,与团队的包装措施完全匹配;《纽约 - 北京运输温湿度记录》(1971 年 10 月)记载 “运输途中温湿度 - 5c至 25c、湿度 40%-60%”,印证温湿度记录仪的必要性。
后续保障依据:《1971 年外交设备海外技术支持预案》(编号外 - 技 - 支 - 7101)现存外交部档案馆,明确 “24 小时远程支持、48 小时备件供应、19 小时维护培训” 的保障标准,与团队制定的后续保障方案一致,且规定 “19 名技术人员待命” 为海外设备的标配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