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8章 使命确认(第2页)
14时-22时:中班值守(老吴操作+老郑警戒)。中班正值会议午休与下午时段,人员流动增多,值守压力加大:1设备维护(15时):老吴在15时固定通信前,用微型毛刷清洁密码箱齿轮舱,避免灰尘导致卡顿,测试“175兆赫发送功率19db,正常”;2环境管控(16时):老郑发现保密室窗户屏蔽膜有1缝隙(可能被风吹动),立即用导电胶修补,测试屏蔽效能恢复87db,记录“16:00,屏蔽膜修复,无干扰泄漏”;3固定通信(15时):老吴发送“设备状态:屏蔽膜修复,电量1710Ah,干扰值-153db;保障进展:中班无异常”,国内15时05分回复“收到,注意夜间值守”;4交接准备(21时):提前1小时整理《中班值守记录》(共8次设备检查、1次屏蔽修复、1次通信),22时与晚班小陈、小林共同检查设备,确认“锁芯完好、电量1620Ah、干扰值-152db”,签字交接。“中班人多,要特别注意环境,比如窗户屏蔽膜,要是没发现,信号可能漏出去。”老吴说,老郑补充:“15时通信很顺,国内回复及时,就是电量消耗比预想快,晚班要记得充电。”
22时-24时:晚班值守(小陈操作+小林警戒)。夜间人员活动减少,但犯困与突发干扰风险升高:1犯困应对(23时):小陈出现眼皮沉重,立即涂风油精、喝无糖咖啡,每30分钟活动手指19次,避免操作失误;小林则每隔15分钟与小陈对话一次,保持两人清醒;2设备充电(23时30分):小陈发现蓄电池电量降至1530Ah,按规程连接专用充电器,设置1小时后自动断电(避免过充),记录“23:30,开始充电,预计0:30满电”;3干扰监测(24时):小林监测到175兆赫干扰值短暂升至-147db(仍低于-100db异常阈值),判断为民用信号,记录“24:00,干扰值波动,无风险”;4应急准备:两人将《紧急处置流程卡》放在手边,小陈调试应急频段210兆赫的接收功能,确保突发时能立即切换。“晚班最容易犯困,风油精和咖啡是必备的,还要时刻盯着干扰值,怕美方夜间突然监测。”小陈说,小林补充:“充电时要盯着,怕充电器故障,还好现在一切正常。”
三、紧急处置流程:“撬箱-自毁-毁册”的演练与落地(1971年10月18日10时-12时)
10时,团队按计划开展紧急处置演练——模拟“密码箱被撬”场景,小李(操作)、小周(警戒)为演练主角,老周监督流程,小郑记录时间,核心是“验证三步流程的可行性,确保双人确认不遗漏、应急动作不慌乱”。演练过程中,团队经历“场景模拟→流程执行→复盘优化”,每一步都透着“防实战失误”的严谨,小李的心理从“演练前的紧张”转为“执行后的踏实”,小周则在“是否启动自毁”的模拟决策中,体会到职责的沉重。
10时-10时15分:“密码箱被撬”场景模拟。老周提前布置模拟场景:1撬箱痕迹:用专用工具在密码箱锁芯旁制造细微划痕(模拟撬动),触发设备内置的“撬箱报警”(指示灯闪烁红+蜂鸣);2环境设置:安排1名便衣人员在保密室外徘徊(模拟可疑人员),小郑用信号发生器注入-97db的175兆赫干扰信号(模拟美方监测),营造“多重紧急”氛围;3演练指令:老周对小李、小周说“现在密码箱被撬,按流程处置,注意双人确认”,同时启动秒表计时。“场景和真的一样,锁芯有划痕,还报警,外面还有人徘徊,有点紧张。”小李盯着闪烁的指示灯,小周则立即挡在密码箱前,防止“可疑人员”靠近。
10时16分-10时30分:三步流程执行。小李与小周严格按流程操作:1第一步:确认撬箱事实(10时16分-10时20分):两人共同检查“锁芯划痕(用放大镜确认是撬动痕迹)、报警信号(蜂鸣持续,指示灯闪烁红)”,小周通过保密室窗户观察“可疑人员仍在徘徊”,小李记录“确认为撬箱,需启动应急”,两人在《应急确认单》上签字;2第二步:启动自毁装置(10时21分-10时25分):小李输入应急密码前3位“713”,小周输入后3位“709”,两人同时按下“自毁确认键”(误差≤0.2秒),密码箱发出“嘀嘀”两声,显示“自毁准备就绪,10秒后启动”,老周立即喊“演练暂停”(避免真自毁),记录“自毁流程耗时4秒,符合要求”;3第三步:销毁密钥手册(10时26分-10时30分):两人从保险柜取出密钥手册,先放入盛水的容器浸泡19秒(纸张软化,无法拼接),再放入专用碎纸机(碎纸尺寸≤1x1),小郑监督碎纸过程,确保无残留,记录“手册销毁耗时4秒,无遗漏”。“启动自毁时手有点抖,怕真的触发,后来才想起是演练。”小李擦了擦额头的汗,小周补充:“销毁手册一定要用水浸,不然碎纸后可能被复原,这步不能省。”
10时31分-12时:复盘优化与流程完善。演练结束后,团队立即复盘:1问题发现:演练中“确认撬箱”耗时4秒(过长,目标≤3秒),原因是两人同时取放大镜,动作重叠;“自毁密码输入”时小周记错后3位,耽误1秒,原因是应急密码记忆不牢;2优化措施:明确“确认撬箱时,小李取放大镜,小周观察环境”,避免动作重叠;将应急密码拆分为“小李记前3位+小周记后3位”,每人在手心写一遍,强化记忆;3补充预案:若“可疑人员”试图闯入保密室,警戒密码员需立即关闭大门,用保密电话报警,操作密码员继续执行自毁与毁册流程,确保“应急不中断”;4再次演练:11时30分开展第二次演练,优化后“确认撬箱”耗时2秒,“自毁输入”无错误,“手册销毁”耗时3秒,全程耗时8秒,符合“≤10秒”的要求。“演练就是找问题,第一次慢,优化后就快了,真遇到情况才不会慌。”老周说,小李展示手心的应急密码:“我把前3位写在手心了,忘不了,下次肯定快。”四、与国内对接:固定通信与应急频段的职责执行(1971年10月18日9时、15时、21时)
18日当天,团队按“9时、15时、21时”三个固定时段与国内对接,同时做好应急频段启用准备——早班小李负责9时通信,中班老吴负责15时通信,晚班小陈负责21时通信,每次通信需完成“加密发送→解密确认→记录归档”,突发情况时启用210兆赫应急频段。对接过程中,团队经历“早班顺接、中班稳定、晚班戒备”,每一次通信都透着“防信号中断”的严谨,小李的心理从“首次对接的紧张”转为“后续对接的熟练”,老周则全程监督,确保通信内容无遗漏。
9时:早班固定通信(小李操作)。这是会议期间首次与国内对接,小李按流程执行:1设备准备(8时50分):小李将密码箱切换至“通信模式”,确认175兆赫频段干扰值-152db,终端连接正常,取出《通信内容模板》(含“设备状态、保障进展”两项);2加密发送(9时00分):按模板编写190字符内容“设备状态:锁芯完好,指示灯绿,蓄电池电量1900Ah,175兆赫干扰值-152db;保障进展:早班值守正常,无撬箱、无异常干扰,紧急处置演练未开展”,点击“加密发送”,7秒后终端显示“发送成功”;3解密确认(9时03分):国内回复190字符密文,小李输入第1组密钥“”解密,显示“收到,设备状态正常,10时开展紧急演练,注意安全”,与小周共同核对内容,确认无乱码、无遗漏;4记录归档(9时05分):在《每日通信记录表》上填写“9:00,发送成功,回复收到,内容正常”,两人签字,将记录表放入保密袋。“第一次对接很顺,国内回复及时,内容也简单,没涉及敏感信息。”小李松了口气,小周补充:“干扰值全程稳定,175兆赫没被干扰,看来美方遵守了协议。”
15时:中班固定通信(老吴操作)。此时会议下午场正在进行,通信需简洁高效:1状态更新(14时50分):老吴汇总中班设备情况“锁芯完好,电量1620Ah,16时修复窗户屏蔽膜,干扰值-152db”,按模板编写内容;2加密发送(15时00分):发送“设备状态:锁芯完好,电量1620Ah,屏蔽膜修复,干扰值-152db;保障进展:中班无异常,已提醒晚班注意犯困与充电”,耗时7秒发送成功;3解密确认(15时05分):国内回复“收到,屏蔽膜修复及时,晚班充电需设置自动断电,避免过充”,老吴与老郑核对,确认“自动断电”要求,记录“15:05,回复收到,需落实充电设置”;4指令传达(15时10分):老吴将“充电自动断电”指令告知晚班小陈,确保交接无遗漏。“中班通信多了屏蔽膜修复的内容,国内很关注这个,怕信号漏出去。”老吴说,老郑补充:“回复里的充电提醒很重要,过充会损坏蓄电池,晚班一定要记得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