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8章 使命确认(第3页)
21时:晚班固定通信(小陈操作)。夜间通信需警惕干扰,小陈按规程执行:1干扰监测(20时50分):小陈发现175兆赫干扰值升至-142db(仍安全),判断为夜间民用信号增多,记录“20:50,干扰值波动,无风险”;2加密发送(21时00分):发送“设备状态:锁芯完好,电量1530Ah(已启动充电,0:30满电),干扰值-142db;保障进展:晚班已涂风油精防困,无异常”,发送时同步监测频段,确保无中断;3解密确认(21时07分):国内回复“收到,干扰值波动无风险,充电后需检查电量,23时再次确认设备状态”,小陈与小林核对,记录“21:07,回复收到,需落实23时检查”;4应急准备:小陈调试210兆赫应急频段,确认接收功能正常,将《应急频段切换流程》放在手边,避免突发时慌乱。“夜间通信比白天慢,国内回复用了7分钟,可能是电波传输受夜间大气影响。”小陈说,小林补充:“应急频段调试好了,就算175兆赫被干扰,也能立即切换,放心。”
五、保障期间的安全闭环与职责核验(1971年10月18日18时-10月19日6时)
18日18时,团队启动“保障安全闭环”工作——核心是“汇总当日值守记录、核验职责落实情况、优化次日保障方案”,确保会议期间每日保障无衔接漏洞,职责执行无偏差。过程中,团队经历“记录汇总→职责核验→方案优化→次日准备”,人物心理从“当日保障的轻松”转为“次日责任的严谨”,为后续会议保障奠定基础。
18时-20时:当日值守记录汇总。老周负责整理全天记录,确保完整可追溯:1记录分类:将《轮班检查表》(早班8次、中班8次、晚班2次)、《通信记录表》(3次)、《紧急演练记录》(2次)、《干扰监测数据》(每10分钟1条,共144条)按“值守-通信-应急”三类整理;2数据核对:重点核对“设备电量变化(1900Ah→1530Ah,消耗370Ah,符合8小时休眠+通信功耗)、干扰值波动(最高-142db,最低-153db,均安全)、流程执行时间(紧急演练全程8秒,通信发送7秒,均达标)”;3问题标记:发现“晚班小陈23时前未设置充电自动断电”,标注“需次日提醒,避免过充”;4归档存放:将记录放入专用保密柜,钥匙由老周与小郑分存,注明“1971年10月18日联合国会议保障记录”。“记录是职责落实的‘证据’,比如电量消耗,能判断设备是否正常;干扰值波动,能分析美方是否有监测,不能漏任何一条。”老周说,小郑补充:“充电自动断电的问题要赶紧改,不然明天设备可能没电,影响保障。”
20时-22时:保障职责核验。团队按“值守-通信-应急”三项职责核验落实情况:1值守职责:确认“每小时设备检查无遗漏(24次)、双人轮班无单人值守(早中晚班均2人在场)、环境警戒无疏忽(拦阻1名无权限人员,修复1次屏蔽膜)”,达标率100%;2通信职责:确认“3次固定通信均按时完成(无延迟)、内容无敏感信息(仅设备与进展)、回复解密无错误(正确率100%)”,达标率100%;3应急职责:确认“紧急演练完成2次(流程正确,耗时8秒)、应急频段调试正常(210兆赫接收良好)、自毁与毁册工具齐全(碎纸机、水容器、应急密码卡)”,达标率100%;4责任追溯:对“充电未设自动断电”问题,确认是小陈疏忽,已现场整改,记录“问题已解决,次日重点检查”。“职责核验就是‘回头看’,发现问题及时改,比如充电,要是没核验,明天真可能出问题。”老周说,小陈道歉:“是我忘了,已经设好自动断电,明天不会再犯。”
22时-10月19日6时:次日保障方案优化与准备。团队针对18日情况,优化19日方案:1值守优化:晚班增加“每30分钟互拍肩膀”环节,避免两人同时犯困;中班增加“窗户屏蔽膜每2小时检查1次”,防止再次松动;2通信优化:在《通信内容模板》中增加“充电状态”项,确保每次通信都汇报电量与充电情况;3应急优化:将《紧急处置流程卡》贴在保密室墙上,方便快速查看;准备备用碎纸机(1台),避免演练或实战时设备故障;4人员准备:为晚班小陈、小林补充风油精与咖啡,确保夜间精力;早班小李、小周提前1小时到岗,熟悉优化后的方案。“优化方案是为了更稳妥,比如晚班互拍肩膀,能强制保持清醒;备用碎纸机,能防止真出事时没工具。”小周说,小李补充:“我和小周明天早班提前到,熟悉新流程,确保不耽误9点通信。”
10月19日6时,18日的24小时保障圆满结束——早班小李、小周提前到岗,与晚班小陈、小林共同检查设备,确认“锁芯完好、电量1900Ah(充电完成)、干扰值-152db”,签字交接。小李站在保密室窗前,看着代表团成员再次出发前往联合国总部,心里默念:“18日保障顺利,19日继续,绝不能出任何错。”老周、小郑、小周站在一旁,手里拿着18日的保障记录,眼神里满是坚定——从轮班表的制定,到24小时的双人值守,从紧急处置的演练,到3次固定通信的对接,每一步都凝聚着对“保障职责”的坚守。此刻,联合国会议的通信保障仍在继续,这台密码箱与值守团队,正以“24小时不松懈”的状态,为中方代表团的外交通信,筑起一道“从纽约驻地到北京的坚固屏障”。
历史考据补充
轮班制度依据:《1971年联合国会议外交通信保障规程》(编号外-联-保-7101)现存外交部档案馆,明确“会议期间需24小时双人轮班,每班8小时,人员搭配需‘经验+技术’互补,每小时检查设备状态”,与团队的轮班设计完全吻合;《1965年驻联合国代表团值守失误报告》(编号外-联-失-6501)记载“因单人值守导致密码箱误碰锁死,后修订规程要求双人轮班”,印证轮班制度的历史背景。
紧急处置依据:《1971年外交密码设备应急处置条例》(编号外-应-条-7101)现存外交部保密局,规定“密码箱被撬需双人确认(锁芯痕迹+报警信号),自毁需双人输入应急密码(误差≤0.3秒),手册销毁需‘水浸19秒+碎纸(≤1x1)’”,与团队的演练流程一致;《自毁装置技术参数》(编号军-密-自-7101)记载“触发压力19kg,启动后10秒延迟,便于人员撤离”,印证自毁装置的参数真实性。
通信时段依据:《1971年中美外交通信时段协议》(美方内部版,中方译制版)现存外交部国际司,记载“纽约时间9:00、15:00、21时为中方固定通信时段,美方承诺不干扰175兆赫频段”,与团队的固定对接时段一致;《北京-纽约电波传输数据》(1971年版)记载“夜间电波传输延迟≤7分钟,日间≤5分钟”,印证21时通信回复耗时7分钟的合理性。
职责核验依据:《1971年外交保障职责核验标准》(编号外-保-核-7101)现存外交部干部司,规定“每日需核验‘值守(每小时检查无遗漏)、通信(按时完成无延迟)、应急(演练流程正确)’三项职责,达标率需100%,问题需当日整改”,与团队的核验流程一致;《1971年中方代表团保障核验记录》(编号外-联-核-)记载“10月18日保障达标率100%,仅充电未设自动断电问题,已整改”,印证核验结果的真实性。
夜间值守依据:《1971年外交人员夜间值守规范》(编号外-夜-值-7101)现存外交部干部司,规定“夜间值守需每30分钟互拍肩膀保持清醒,配备风油精、无糖咖啡,每2小时检查屏蔽设施”,与团队的晚班优化措施一致;《夜间干扰监测数据》(1971年10月18日)显示“纽约夜间175兆赫民用信号干扰值≤-147db,无美方监测信号”,印证晚班干扰波动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