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990章 技术指标初步论证(第2页)

 王工团队还做了 “多组信号并发处理” 测试:模拟 10 个用户同时传输密电,机械机因齿轮传动冲突,仅能处理 3 组并发信号,而晶体管电路可顺畅处理 10 组,且错误率控制在 2% 以内,验证了电子技术在多用户场景下的可行性。

 功耗与体积的对比同样关键:一台 jm-1 型机械机重 35 公斤,需外接 220v 交流电源,而晶体管加密原型机仅重 8 公斤,可使用 12v 蓄电池供电,这对野战通信、移动节点的应用至关重要,符合 “轻量化、便携化” 的需求。

 可行性分析报告中,王工团队得出结论:“晶体管技术虽仍需完善,但在速度、功耗、体积上全面超越机械机,且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成本将逐步降低,以晶体管为核心的电子加密技术,是未来的必然方向”。

 五、机械加密技术痛点的系统梳理

 论证小组在分析完机械机性能与电子技术可行性后,由刘工牵头梳理技术痛点,方法是收集 1955-1956 年全国各通信节点的故障报告,共汇总有效报告 1200 余份,涵盖硬件故障、性能不足、应用局限等类别。

 密钥容量有限是高频反馈的痛点之一:报告显示,单台 jm-1 型最大密钥数仅 1024 组,而一个军区的通信部门就有 20 个科室,每组密钥对应一个科室,1024 组仅能满足 50 个军区的需求,随着通信节点增加,密钥冲突问题日益严重。

 抗干扰能力弱的案例在报告中占比 30%:某电厂附近的通信站记录显示,因电厂发电机产生的强电磁干扰,机械机每天平均出现 6 次加密失效,需重启设备才能恢复;某电台周边的通信节点,更是因信号干扰导致加密错误率达 27.6%。

 维护难度与成本高也是不可忽视的痛点:机械机包含 100 多个精密齿轮,维护需专业技师,而当时全国合格的机械机技师仅 300 余人,偏远地区的通信站常因无法及时维修导致设备停用;此外,齿轮、转子等易损件的更换成本,每年需消耗数百万经费。

 刘工将痛点按 “影响程度” 排序:通信安全相关(抗干扰、密钥容量)>效率相关(处理速度)>应用相关(环境适应、维护成本),这一排序为后续拟定升级方向提供了优先级依据,确保核心问题优先解决。

 六、12 项核心升级方向的初步拟定

 基于痛点梳理与电子技术可行性分析,小组从 1957 年 2 月开始,每周召开 2 次论证会,还邀请了电子工业部、清华大学的专家参与咨询,确保方向的科学性,前后共经历 8 轮讨论,逐步完善升级框架。

 12 项升级方向按 “技术维度” 分类:加密效率类 3 项(电子密钥自动生成、多并发信号处理、高速算法优化)、安全性能类 2 项(密钥容量扩展、抗电磁干扰强化)、环境适应类 2 项(极端温度稳定性、防潮防尘设计)、兼容过渡类 3 项(机械机接口适配、旧数据迁移、操作习惯兼容)、运维类 2 项(故障自诊断、轻量化设计),分类逻辑清晰,覆盖全场景需求。

 “电子密钥自动生成”“多频段加密适配”“极端环境稳定性优化” 是针对最紧急痛点提出的核心方向:前者解决手动调节耗时的问题,中者适配不同通信频段(如短波、超短波),后者则针对机械机的环境短板,三者均通过初步实验验证了可行性。

 为直观呈现升级价值,赵工绘制了 “机械与电子加密性能对比图”,横轴为技术指标(速度、密钥容量、抗干扰性等),纵轴为性能评分(1-10 分),图表显示电子加密在 8 项指标上评分超 8 分,而机械机仅 3 项指标超 5 分,成为论证会上的关键参考资料。

 初步框架形成后,小组邀请上级技术部门进行评审,评审意见提出 “需增加‘算法迭代兼容性’方向”,即电子加密系统需预留算法升级接口,避免未来因算法过时导致系统淘汰,小组据此调整,最终确定 12 项核心升级方向,形成完整框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七、历史补充与证据:电子加密原型机的测试记录

 1957 年 1 月的《加密技术论证会议纪要》(档案号:Lz-1957-009),详细记录了初代电子加密原型机的测试过程,参会人员包括论证小组成员、电子工业部技术员、3 个军区的通信代表,共 21 人,会议纪要由孙工负责整理,现存于军事通信技术档案库。

 抗干扰测试的模拟环境极具代表性:技术员在实验室搭建了 “工业强电磁环境”,电磁强度设定为 500v/m(相当于电厂、变电站周边的电磁强度),测试持续 24 小时,记录加密错误率,结果显示电子原型机错误率仅 3.2%,而同期测试的 jm-1 型错误率达 27.6%,差距显着。

 密钥容量扩展的测试数据更具突破性:原型机通过电子存储介质(当时的磁芯存储器)扩展密钥容量,最大可达 8192 组,是机械机的 8 倍,测试中模拟 100 个通信节点同时使用,未出现密钥冲突,满足了 “多用户、多部门协同通信” 的需求。

 极端温度测试的记录同样关键:原型机在 - 30c至 50c的温度范围内运行,每 10c测试一次,错误率最高仅 6.5%(50c时),远低于机械机 15% 的阈值;在湿度 90% 的湿热环境中,连续运行 72 小时无故障,解决了南方雨季机械机易受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