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990章 技术指标初步论证(第3页)

 会议纪要末尾的决议写道:“电子加密原型机的测试结果表明,其在性能上全面超越机械密码机,12 项升级方向的技术路径可行,建议按此方向推进后续研发工作”,这一决议为加密技术的迭代提供了官方依据。

 八、技术衔接:兼顾旧设备的兼容性设计

 论证过程中,孙工提出一个关键问题:当时全国已部署近 5000 台机械密码机,若电子加密系统完全不兼容旧设备,不仅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还会导致 “新旧系统过渡期” 的通信断层,因此 “兼容性” 需纳入升级方向。

 小组针对兼容性设计展开专项研究,核心思路是 “设计转接电路”:在电子加密模块与机械机之间加装转接器,实现信号的双向转换 —— 机械机输出的加密信号可通过转接器接入电子系统,电子系统的指令也可适配机械机的输入接口。

 兼容性测试选取了 3 种主流机械机型(jm-1 型、jm-2 型、Cm-1 型),每种机型选取 10 台不同使用年限的设备,测试转接器的适配效果:结果显示,jm-1 型和 Cm-1 型的适配成功率达 95%,jm-2 型因接口差异适配成功率为 88%,后续通过优化转接器电路,成功率提升至 94%。

 过渡期的应用方案也随之确定:初期采用 “电子为主、机械为辅” 的模式,核心通信节点使用电子加密系统,偏远地区仍保留机械机,通过转接器实现数据互通,避免通信中断。

 孙工在论证报告中强调:“技术迭代不应是‘推倒重来’,而是‘平滑过渡’,兼容性设计不仅降低了成本,更保障了通信系统的稳定性,为电子加密技术的全面推广争取了时间”。

 九、加密算法电子化的专项论证

 加密算法是通信安全的核心,周工团队专门针对 “算法电子化” 展开论证,首先对比机械机与电子系统的算法逻辑:机械机依赖齿轮咬合的物理结构实现加密,算法修改需重新设计齿轮齿距、调整转子数量,周期长达 3 个月;电子系统则通过程序代码实现算法,修改仅需调整代码,灵活度远超机械机。

 团队设计了 “算法切换测试”:选取 3 种常用加密算法(Aes 前身、des 雏形、自定义军事算法),在电子原型机上进行切换,记录耗时与错误率:切换算法 A 至算法 B 仅需 2 分钟,错误率 0.1%;切换算法 B 至算法 C 需 1.5 分钟,错误率 0.08%,而机械机若要切换算法,需拆解重组设备,耗时至少 72 小时,且错误率无法保证。

 算法安全性测试同样关键:团队模拟 “暴力破解” 场景,使用当时的计算机(运算速度 1 万次 / 秒)破解机械机算法,平均耗时 48 小时;破解电子系统算法,平均耗时 720 小时,安全性提升 15 倍,若后续升级计算机运算速度,还可通过增加算法复杂度进一步提升安全性。

 算法扩展性也是论证重点:电子系统的算法可根据通信需求灵活调整,比如针对短报文设计轻量级算法(提升速度),针对长文件设计高强度算法(保障安全);机械机则因物理结构限制,无法实现算法的差异化适配,只能采用统一算法,难以兼顾速度与安全。

 周工团队的论证结论指出:“加密算法的电子化,是通信安全从‘物理保障’转向‘逻辑保障’的关键,不仅提升了安全性与灵活性,更为后续算法的迭代升级奠定了基础,是 12 项升级方向中的核心技术突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十、论证报告的形成与历史意义

 经过近半年的论证(1956 年 10 月 - 1957 年 3 月),技术指标论证小组完成了《从机械到电子加密:12 项核心升级方向初步报告》,报告的形成经历了 “数据汇总 - 分析论证 - 专家评审 - 修改完善” 四个阶段,累计召开论证会 32 次,修改报告版本 11 次,确保内容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报告的结构清晰完整:除核心的 12 项升级方向外,还包含 5 章技术背景(机械机性能分析、电子技术现状等)、8 章实验数据(23 组对比测试数据、误差分析)、6 章应用建议(推广步骤、过渡期方案等),并附上 8 份设备拆解分析图、12 份测试原始记录,数据支撑充分。

 报告的评审过程严格:1957 年 4 月,上级技术部门组织 15 位专家(涵盖通信、电子、数学、军事等领域)进行评审,专家一致认为 “报告指标合理、方向可行,为电子加密技术研发提供了明确依据”,并提出 2 条修改建议(增加算法安全性冗余、优化环境适应测试参数),小组据此完善后,报告正式通过审批。

 报告的直接价值体现在研发指导上:后续电子加密系统的研发,完全以 12 项升级方向为指标 —— 比如 “电子密钥自动生成” 方向指导了密钥管理模块的设计,“抗电磁干扰强化” 方向推动了屏蔽材料的选型,仅用 2 年时间就完成了初代电子加密设备的研制,比预期缩短 1 年。

 从历史维度看,这份报告标志着我国加密技术正式开启 “从机械到电子” 的过渡,结束了依赖机械结构的加密时代,为后续通信安全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正如报告结尾所写:“技术的迭代永无止境,今日的论证是明日的起点,电子加密技术将伴随通信网络的发展,守护国家信息安全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