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996章 研发方案评审会

卷首语

 1958 年 12 月,电子加密设备研发方案初成 —— 算法板块完成《加密算法总方案》,电子工程板块敲定《硬件电路原理图》,但方案是否贴合军方实战需求、技术指标是否具备落地可行性,仍需专业把关。此时,组织军方、科研院所专家开展方案评审,成为连接 “理论设计” 与 “实战应用” 的关键环节。这场围绕 19 项技术指标的评审会,不仅针对性优化了 3 项核心指标,更让研发方案兼具技术先进性与实战适配性,为 1959 年原型机研制划定了精准方向,也成为我国早期技术研发 “专家论证机制” 的典型实践。

 一、评审会的筹备背景与核心目标

 研发方案初稿完成后,张工团队发现两大潜在问题:一是算法方案中 “多节点密钥同步” 指标(原设定 30 秒延迟)未充分考虑野战多车协同的紧急场景,二是硬件方案中 “低温加密稳定性” 仅覆盖 - 30c,未适配高原哨所 - 40c的极端环境,需专家验证指标合理性。

 基于此,评审会核心目标确定为 “三验证一优化”:验证方案是否覆盖 19 项指标、验证技术路径是否可行、验证是否贴合实战需求,针对不合理指标提出优化建议,确保方案修改后可直接指导原型机研发。

 筹备工作从三方面推进:一是整理方案材料,将算法流程图、电路原理图、元器件选型清单等汇编成《研发方案评审手册》(共 86 页);二是确定参会专家,邀请军方通信领域专家(4 人)、中科院 / 高校科研专家(5 人),覆盖实战与技术双维度;三是搭建评审场地,配备方案演示设备(如算法仿真终端、电路模型),便于专家直观理解。

 评审前,张工组织团队开展 “预评审”,邀请原测试团队骨干(刘工、李工)模拟专家提问,提前梳理 23 个潜在疑问(如 “抗干扰算法如何适配短波通信”),准备应答材料,确保正式评审时高效沟通。

 1958 年 12 月 10 日,评审会筹备就绪,《评审手册》提前 3 天送达专家手中,参会人员(9 名专家 + 19 名研发人员)全部确认到场,评审会定于 12 月 15 日召开,为期 2 天。

 二、参会专家构成与评审维度设计

 参会专家按 “领域互补” 原则组建:军方专家(4 人)来自野战通信部队、边防技术部门,擅长实战场景需求评估,如刘专家(15 年野战通信经验)、赵专家(高原哨所设备研发背景);科研院所专家(5 人)来自中科院计算所、清华大学,聚焦技术可行性,如陈专家(密码学算法专家)、周专家(电子电路设计权威)。

 评审维度围绕 “实战 - 技术 - 落地” 三维度设计,共 8 个评审要点:实战适配性(如指标是否覆盖野战、边防场景)、技术先进性(如算法是否优于现有机械加密)、可行性(如元器件能否满足设计需求)、安全性(如抗破解能力是否达标)、成本可控性(如硬件成本是否低于进口设备)、维护便利性(如野战场景是否易维修)、兼容性(如是否适配现有通信终端)、进度合理性(如 3 个月内能否完成原型机)。

 为确保评审客观,专家分组开展工作:第一组(2 名军方 + 2 名科研专家)聚焦 “算法与密钥体系”,评审核心算法、抗破解优化等;第二组(2 名军方 + 3 名科研专家)聚焦 “硬件与环境适配”,评审电路设计、低温防护等;两组独立审议后汇总意见,避免单一视角偏差。

 评审会还设置 “实战需求对接环节”,邀请 2 名野战通信操作员(非专家,熟悉一线操作)列席,从操作便利性角度提建议,如 “密钥更新流程是否可简化,避免战场操作失误”,补充专家评审的实操视角。

 专家评审采用 “评分 + 意见” 模式:每项指标按 10 分制评分(8 分以上达标),不达标指标需书面说明优化建议,最终形成《专家评审意见汇总表》,作为方案修改的核心依据。

 三、历史补充与证据:评审会筹备档案

 1958 年 12 月的《电子加密设备研发方案评审会筹备档案》(档案号:ps-1958-072),现存于通信技术研发档案库,包含参会专家名单、《评审手册》目录、评审维度细则,共 15 页,由张工团队撰写,是筹备工作的官方记录。

 档案中 “参会专家信息表” 显示:刘专家(军方)“曾参与边境冲突通信保障,熟悉野战多节点协同需求”;陈专家(科研院所)“主导过国产密码算法研发,发表相关论文 12 篇”,专家资质与评审方向高度匹配,确保评审专业性。

 《评审手册》目录记录详细:包含 “算法方案”(核心算法逻辑、密钥同步协议等 6 章)、“硬件方案”(电路原理图、元器件清单等 8 章)、“前期测试数据”(元器件性能对比、指标达标分析等 4 章),共 23 章,为专家提供完整技术背景。

 评审维度细则中 “实战适配性” 评分标准明确:“指标覆盖野战、边防、固定站等 8 类场景得 10 分,覆盖 6-7 类得 8 分,5 类以下得 6 分”“紧急场景响应指标(如密钥同步)满足实战需求得 10 分,基本满足得 8 分”,评分可量化,避免主观判断。

 档案末尾的 “筹备进度表” 显示:12 月 5 日完成专家邀请,12 月 8 日印发《评审手册》,12 月 12 日完成场地与设备调试,筹备工作按计划推进,为评审会顺利召开奠定基础。

 四、评审会的召开流程与方案汇报

 评审会于 12 月 15 日上午 9 点正式召开,分 “方案汇报 - 分组审议 - 集中讨论 - 意见汇总” 四个阶段,张工作为主持人,明确每阶段时间节点(汇报 2 小时、审议 3 小时、讨论 2 小时、汇总 1 小时),确保节奏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