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1025章 最终验收方案制定

卷首语

 

1966 年 5 月,“73 式” 电子密码机完成整改后二次极限验证,已具备列装基础。此时,需联合总参通信部制定权威验收方案 —— 仅靠研发团队自定标准不足以支撑军用装备定型,37 项技术指标的科学设定与标准化验收流程,是确保设备符合实战需求的核心;同时,系统整理所有测试数据形成极限测试报告,为定型评审提供无可辩驳的技术依据。这场为期 20 天的验收方案制定与报告编制,不仅构建了军用加密设备验收的标准化范式,更标志着 “73 式” 从研发阶段正式迈向定型列装阶段。

 

一、验收方案制定的背景与核心目标

 

二次极限验证完成后,张工团队意识到:前期测试指标多为研发内部标准,需结合总参通信部的军用装备验收规范(gjb-1966-008)进行整合升级;同时,部队列装前需第三方权威验收,联合总参制定方案可确保指标的实战适配性与权威性,避免 “研发与实战脱节” 风险。

 

基于前期测试成果与军用标准,明确三大核心目标:一是方案权威性,联合总参通信部制定包含 37 项技术指标的验收方案,覆盖性能、环境、防破解等全维度,指标达标率需 100%;二是测试标准化,搭建符合军用验收要求的测试环境,确保验收过程可复现、数据可追溯;三是报告支撑性,形成《极限测试报告》,系统梳理测试数据,为定型评审提供直接依据,报告通过率需 100%。

 

方案制定由张工(研发方)与总参通信部王参谋(军方代表)联合牵头,组建跨方专项小组:张工(研发方,提供测试数据支撑)、王参谋(军方,把控实战指标)、李工(技术指标细化,负责参数量化)、赵工(验收流程设计,制定测试规范)、孙工(文档整理,对接军方标准),确保方案兼顾技术可行性与实战需求。

 

工作周期 20 天(1966.5.5-1966.5.24),分三阶段:第一阶段(5.5-5.10)联合梳理指标,制定验收方案初稿;第二阶段(5.11-5.18)搭建验收环境,准备设备与文档;第三阶段(5.19-5.24)评审方案并编制《极限测试报告》,提交定型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