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1025章 最终验收方案制定(第3页)

 

最终文档定稿:5.24 完成验收方案与报告的最终修订,装订成册(方案 36 页、报告 186 页),每页加盖研发单位与总参通信部骑缝章,一式 10 份(总参 5 份、研发 3 份、厂家 2 份),作为定型评审的正式材料。

 

十、成果的历史意义与后续影响

 

从 “73 式” 研发看,验收方案与极限测试报告是定型列装的 “通行证”——37 项指标的科学设定确保设备符合实战需求,报告的详实数据为 1966 年 6 月定型评审提供核心支撑,使 “73 式” 顺利通过定型,1968 年批量列装部队,避免因验收标准模糊导致的研发延误。

 

从技术标准看,37 项指标验收方案开创我国军用加密设备验收的标准化范式 —— 其 “基础 - 极限 - 防破解 - 稳定性 - 兼容性” 的指标分类、“三方联合评审” 的流程设计,被纳入 1970 年《军用电子装备验收通用规范》(gjb-1970-072),成为后续 “84 式”“92 式” 加密设备验收的模板。

 

从军方合作看,研发与总参的联合工作模式为军民协同研发提供范例 —— 通过 “军方提需求、研发出方案、联合定标准”,确保装备 “研战一致”,该模式后续被应用于雷达、通信终端等军用设备研发,提升了装备实战适配性。

 

从产业带动看,验收环境搭建推动国产测试设备升级 —— 为满足军方验收要求,上海仪表厂改进盐雾试验箱(控温精度 ±0.3c),北京无线电仪器厂研发军用级密文分析仪,间接促进测试仪器产业向 “军用标准化” 转型。

 

从安全战略看,成果巩固了我国军用加密设备自主可控地位 ——“73 式” 通过权威验收并批量列装,全面替代进口设备,实现 1970-1990 年代军事通信加密国产化,为国防通信安全提供了标准化、可验证的装备保障,彰显我国密码技术的自主创新与体系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