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1026章 正式验收测试全流程执行

卷首语

 【画面:三方验收小组在实验室前合影,背景中电子密码机整齐排列,桌上摊开 37 项指标验收清单;历史影像资料显示 1973 年军用电子设备验收场景,技术员们手持万用表围站设备旁。字幕:“正式验收是技术成果走向实战的最后关口,37 项指标的逐一核验,不仅是对设备性能的检验,更是对研发历程的全面复盘 —— 每一组数据的确认,都承载着对可靠性的终极承诺。”】

 一、验收准备:三方协同的流程搭建

 【历史影像:三方代表(研发单位、使用单位、质检机构)围坐开会,白板上用红笔标注验收分组:基础性能组、极限环境组、防破解组、稳定性组。档案资料:《三方联合验收方案》明确各组职责,要求 “每项指标需 2 人独立测试、1 人复核”。】

 李姓技术员作为研发方代表,提前三天整理出 37 项指标的测试基线数据,按 “基础性能 12 项、极限环境 8 项、防破解 9 项、稳定性 8 项” 分类装订,每本手册都标注 “测试方法”“合格阈值”“记录要求”。使用单位的王姓代表则带来野外使用场景的模拟参数,确保验收指标贴合实战需求。

 质检机构的张姓工程师牵头校准所有测试仪器:将示波器与标准信号源比对,误差控制在 3% 以内;机械秒表与天文台授时信号同步,确保计时精度;低温测试舱用干冰预冷至 - 37c,验证温度稳定性,避免因仪器偏差影响结果。

 验收现场按功能划分区域:基础性能区布置万用表、示波器等设备;极限环境区预留低温舱、高温模拟装置;防破解区设置独立操作台,隔绝外部干扰;数据处理区配备 3 台手摇计算器,用于实时数据核对。

 【历史细节:1973 年验收无电子数据系统,所有记录均采用 “三联式手写单”,研发方、使用方、质检方各存 1 份,签字确认后生效,避免数据篡改或丢失。】

 召开验收启动会时,三方共同签署《验收责任确认书》,明确 “测试过程全程留痕、异常情况集体研判、结果需三方一致通过” 的原则。李技术员强调:“37 项指标缺一不可,哪怕一项不达标,都需返回整改。”

 二、基础性能测试:核心指标的逐项核验

 【场景重现:基础性能组技术员操作密码机,转动旋钮输入明码,示波器屏幕显示加密脉冲波形;旁边的记录本上,用蓝黑钢笔记录 “加密速度 4.8 字符 / 秒,符合要求”。档案资料:《基础性能测试台账》详细列出 12 项指标的测试值与合格范围。】

 基础性能组首先测试 “加密速度”:选取 5 组不同长度明码(5-20 字符),由刘姓技术员操作输入,陈姓技术员用秒表计时,连续测试 3 次取平均值,结果显示平均速度 4.8 字符 / 秒,高于 4 字符 / 秒的合格标准,张工程师现场复核后签字确认。

 “密钥设置响应” 测试中,王技术员连续 10 次更改 6 位密钥,观察设备指示灯变化与密钥存储状态,发现每次设置均在 2 秒内完成,无延迟或存储失败,符合 “响应时间≤3 秒” 的要求,使用单位代表在台账上标注 “合格”。

 信号输出稳定性测试采用示波器监测:连续 1 小时记录加密信号的幅度与频率,数据显示幅度波动≤0.2v、频率偏差≤0.1khz,满足 “信号稳定度≥95%” 的指标;测试结束后,三方共同在示波器波形照片上签字存档。

 【画面切换:从加密速度测试场景切至密钥设置测试,再到信号稳定性监测,每组场景均显示 “技术员操作 — 数据记录 — 三方复核” 的完整流程。】

 基础性能组用 2 天时间完成 12 项指标测试,仅 “旋钮操作顺畅度” 一项出现轻微偏差 —— 某台设备第 4 位旋钮转动阻力略大,研发方立即更换旋钮弹簧,复测后达标,所有测试数据经手摇计算器汇总,合格率 100%。

 三、极限环境测试:极端场景的可靠性验证

 【历史影像:低温测试舱内,密码机被固定在支架上,水银温度计显示 - 37c;高温测试区用台灯加热设备至 50c,技术员用毛笔蘸酒精擦拭外壳降温。历史细节:1973 年极限测试无自动控温设备,需每 10 分钟手动调整干冰用量或台灯距离。】

 极限环境组首项测试为 - 37c低温 72 小时运行:赵姓技术员每小时记录晶体管 β 值与加密功能,发现第 48 小时某晶体管 β 值降至 56(合格下限 52),仍在允许范围;72 小时后设备正常开机,加密结果与标准密文一致,使用方代表现场拍摄设备状态照片。

 高温 50c测试中,孙姓技术员采用 “间断加热” 方式,避免设备过热损坏:加热 2 小时后停 1 小时,连续测试 48 小时,设备表面最高温度 49c,无死机或逻辑混乱;测试结束后拆解检查,电容无漏液、焊点无氧化,质检方出具《高温稳定性报告》。

 湿度 90% 模拟测试通过在实验室放置水盆实现:设备连续运行 24 小时,外壳出现轻微凝露,但内部电路无短路,加密错误率 0.5%,低于 1% 的合格标准;研发方解释因设备外壳做过防潮处理,符合野外潮湿环境使用需求。

 【场景重现:技术员在振动测试台上(木制框架,手动摇柄驱动)固定设备,模拟野外颠簸,振动 30 分钟后,设备指示灯正常闪烁,无部件松动。】

 极限环境组 8 项指标测试耗时 5 天,期间出现 1 次低温舱密封不严问题 —— 舱门密封条老化导致温度回升至 - 32c,研发方更换密封条并重新测试,所有指标最终全部达标,数据经三方交叉核对后签字确认。

 四、防破解复测:攻击算法的防御验证

 【画面:防破解组技术员操作模拟攻击装置,转动曲柄尝试密钥组合,旁边的 “攻击算法清单” 标注 19 种算法的测试状态;历史影像:1973 年防破解测试场景,技术员用硬纸板制作密钥组合表,逐一勾选尝试过的组合。】

 防破解组重点复测 “常用字典攻击”“顺序穷举攻击” 等高频算法:周姓技术员按验收方案选取 500 组常用密钥尝试,设备均触发 “防暴力延迟” 功能,加密速度降至 1 字符 / 秒,无一次破解成功;质检方现场记录防暴力电路触发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