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1027章 定型评审会召开与正式批复

卷首语

 【画面:总参通信部会议室前,评审专家委员会成员合影,背景悬挂 “电子密码机定型评审会” 横幅;历史影像显示 1973 年军用装备评审场景,专家们手持测试报告围坐讨论。字幕:“定型评审是装备从实验室走向战场的关键一跃,每一项技术指标的确认、每一条评审意见的形成,都承载着对装备实战价值的最终考量。”】

 一、评审专家委员会组建:多领域协同的权威架构

 【历史影像:总参通信部下发的《评审专家抽调通知》扫描件,标注 “抽调电子、通信、军工生产领域专家 15 人”;档案资料:专家名单按 “技术研发、实战应用、质量监督” 分类,每人附资质简介。】

 总参通信部根据《军用装备定型评审办法》,从全军电子装备研究院、野战通信部队、军工质检机构抽调专家组建委员会:技术组由 5 名从事密码机研发的高级工程师组成,组长为从事晶体管电路研究 12 年的张姓专家;应用组包含 4 名有野外通信经验的部队技术骨干,李姓技术员作为使用方代表参与;监督组由 6 名军工质检专家构成,负责核查测试数据真实性。

 专家资质审核严格执行 “双审制”:先由所在单位出具专业能力证明,再经总参通信部装备局复核,确保专家涵盖 “研发 - 使用 - 质检” 全链条,具备综合评审能力。委员会下设秘书组,由王姓参谋负责会议组织与资料归档,提前一周分发评审材料。

 【场景重现:专家委员会首次碰头会,张组长主持讨论评审流程,明确 “先听汇报、再核数据、后议适配、终表决” 的步骤;桌上摆放着分类整理的测试报告与验收资料,每页均贴有页码标签便于查阅。】

 评审前组织专家培训:重点讲解 1973 年《军用电子装备定型标准》中 “密码设备专项要求”,明确评审核心指标为 “技术达标率、实战适配度、生产可行性”;发放《评审工作手册》,标注关键核查点与签字流程。

 【历史细节:1973 年军用装备评审无电子阅卷系统,所有材料均为纸质版,专家需用红笔在报告上标注疑问点,秘书组统一汇总后交研发方答疑。】

 委员会制定《评审工作细则》,明确 “每位专家需独立签署评审意见,集体表决需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可通过”,确保评审过程公平公正,符合军用装备定型规范。

 二、评审资料筹备:全链条证据的系统梳理

 【画面:研发方技术员将《极限测试报告》《验收数据汇总》等资料按 “测试类、验收类、整改类” 装订,每册封面加盖研发单位公章;档案资料:资料清单包含 37 项指标原始记录、28 份异常处理报告、15 组对比测试数据,共 12 册 2000 余页。】

 研发方刘姓技术员牵头整理评审资料:极限测试部分按 “低温、连续运行、防破解” 分类,附原始手写台账与示波器波形照片,标注关键数据如 “-37c72 小时晶体管 β 值衰减 10.1%”;验收数据部分汇总三方测试记录,用不同颜色标注研发方、使用方、质检方数据,便于对比核查。

 使用方提供《野外实战需求适配分析报告》:结合边境通信分队反馈,从 “便携性、抗干扰、续航” 三个维度评估设备适配度,附模拟野外测试照片,证明设备重量、尺寸符合徒步携带需求。

 质检方整理《质量核验报告》:重点核查测试仪器校准记录、数据偏差原因分析,附计量检定证书,确认 xj4318 示波器、mf-10 万用表等设备均在合格有效期内,测试数据具备法律效力。

 【历史影像:秘书组对资料进行 “完整性核查”,逐页核对是否有签字确认,发现 2 份异常处理报告缺少三方签字,立即退回补充,确保资料闭环。】

 资料预审阶段,专家技术组抽查 10 项核心指标原始记录,发现 “防破解测试中多机并行穷举数据” 标注不清,研发方立即派郑姓技术员现场补充说明,完善测试过程描述,确保资料无歧义。

 三、定型评审会启动:规范严谨的议程推进

 【场景重现:总参通信部会议室,评审专家、研发方、使用方、质检方代表就座,前方摆放投影设备(1973 年光学投影式),准备展示测试数据图表;秘书组人员分发评审议程与资料。】

 评审会由总参通信部装备局杨姓局长主持,首先宣读评审纪律:“坚持实事求是、独立评审,不干预专家意见,不隐瞒测试问题”;随后介绍议程:为期 2 天,第一天专项汇报与数据核查,第二天讨论表决与意见形成。

 研发方代表李姓工程师做整体技术汇报:从设备研发背景、核心技术指标、极限测试结果三方面展开,重点说明 “加密轮次升级”“密钥自毁功能” 等创新点,投影展示设备结构示意图与性能对比曲线。

 使用方代表王姓技术员汇报实战测试情况:结合西北边境模拟演练数据,说明设备在 - 35c低温、沙尘环境下的运行表现,展示官兵操作设备的现场照片,证明设备人机适配性良好。

 【画面切换:从整体汇报场景切至分组讨论现场,技术组、应用组、监督组分别就座,围绕资料展开讨论,秘书组人员巡回记录疑问。】

 首次提问环节,专家就 “高温 50c持续运行稳定性” 提出疑问,研发方立即调出第 48 小时测试记录与电容检测报告,说明采用军工级密封电容的改进措施,专家认可解释并在记录上标注 “无异议”。

 四、极限测试报告专项评审:极端性能的深度核验

 【历史影像:技术组专家查阅《-37c低温测试台账》,用放大镜查看手写数据字迹,核对时间戳与签字;档案资料:低温测试原始记录上有 “每小时数据均双人核对” 的标注,附温度变化曲线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