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永乐王秋清逸
第四百五十五章:作战布置之经济手段2(第2页)
《清实录》里记载,乾隆皇帝都看不下去了,多次下旨训斥蒙古王公:“尔等蒙古,习于安逸,不知节俭,将属下人等马匹牲畜恣意妄费,或赊与商人,或抵偿债务,致令属下人等生计窘迫。”
但这些还只是官方的转嫁摊派,晋商自己更是直接下场,把高利贷的触角伸向每一个蒙古包。
晋商发明了更亲民的借贷方式……小印票,或者干脆就是白条。
牧民春天青黄不接,要买粮……借;
冬天需要布匹茶叶御寒……借;
想扩大畜群买点牛羊……还是借;
而牧民借的这小印票,利息可比晋商借给王公贵族喇嘛的印票黑多了。
小印票的利息,普遍采用月滚利,季滚利,甚至是羊羔利,也就是借一还二。
俄国学者波兹德涅那夫,在《蒙古及蒙古人》这部实地调查巨著里,写的清清楚楚:“晋商向蒙古人放贷的利率,通常是月息三分,且多为复利计算。一旦到期无力偿还,债务将像滚雪球一样的迅速膨胀。”
打个比方:一个牧民借了十两银子买生活必需品,按复利滚上两三年,就可能变成了几十两。他拿什么还?唯一的指望就是他赖以生存的牛羊牲畜。
这就引出了晋商最核心的掠夺手段:牲畜抵押与折价权。
在蒙古草原,牛羊马驼它不是肉,也不是奶,那是硬通贸,是行走的黄金白银。
晋商深谙此道,他们放贷给牧民的时候,合同里往往就写明以牲畜做抵押。
而到期还不上,这实在是太好了,晋商直接收牲口。
关键的来了,这些牲口值多少钱?谁说了算?
当然是晋商说了算啊,他们早已经掌握了定价权。
他们更是利用牧民不知道外界牛羊马驼价格的信息差,以及对交易渠道的绝对控制,把牧民们抵押的牲畜价格,压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清稗类钞农商类》记载:“蒙人售牲畜于旅蒙商,值十仅得四五,商复以值四五之牲畜运至内地,鬻之即值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