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异乡村玩子殿下

第285章 月亮山牯脏节:穿越文化的神秘之旅

踏入异境,感知文化冲击

 在月亮山的日子,我仿若踏入一个全然陌生的世界,苗语在耳畔萦绕,那些陌生的词汇,如同一把把钥匙,试图开启我对这片土地认知的大门。“你很漂亮nyouyo”“好看nyouyang” ,每一个词语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韵味。身处此地,我真切地感受到祖国“幅员辽阔”与“文化多样”的深刻内涵,西南之地于我不再只是一个地理标识,而是蕴含着无尽文化奥秘的宝藏。

 回到乡政府,疲惫席卷而来,倒头便睡。次日醒来,竟不知今夕何夕,仿佛仍在梦中。在日记里,我写道:“不知今天是星期几。山中日月长,鼓声彻夜长敲,一觉到天光。”月亮山的时间节奏,与现代社会大相径庭,这里的人们以天为最小时间单位,年和月是常用计时尺度。在这种时间观念下,衍生出独特的艺术形式:机械重复的舞蹈、不停吹奏的芦笙曲调、念数小时之久的祭词,都让我深深震撼。

 在一户人家,我目睹苗女盛装打扮,过程持续近两小时,繁复精致的装饰,凝聚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当她装扮完毕,光彩照人,引得宾朋纷纷拍照。这一天,家家户户热情待客,饮酒吃肉(节日期间隐语“喝水”“吃草”),年轻男女在场坝吹芦笙跳舞,欢声笑语不断。通过这一天的交流,人们迅速建立起感情,为后续活动奠定基础。我逐渐发现,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多与族群的性爱和生育习俗相关,或直观或隐晦,却都在传递着对生命的尊崇。

 祭典高潮,牯脏节的庄严仪式

 从12月12日晚抵达加两村,到12月16日,我已在月亮山度过四天三夜。杀牛祭祖的日子,在翘首以盼中突然来临。12月16日上午10时30分,加两村内芦笙齐鸣、鼓声大作,“牵牛入塘”仪式正式拉开牯脏节的高潮序幕。村长宣布有牛者名单,众人准备牵牛至牛塘。芦笙队来到“牯脏头”家,吹笙请牛,“牯脏头”率先牵牛入塘。牛塘设于村脚田坝,昨夜雨过,道路泥泞,不时有人跌倒,但主祭师和芦笙队依旧步伐整齐,铁炮轰鸣,鞭炮声不绝于耳,村前烟雾弥漫,人流如潮,场面壮观至极。

 紧随牛后的,是挑糯米饭的妇女、亲友团以及披彩布的女性。每7头牛为一组,分批入塘。牛被带入牛塘后,绕塘三圈,众人在泥塘撒白米,给牛头束帕、挂银项圈。亲友们在绕圈过程中,展示祖先生前的生活习惯,如死者为猎人,便展示渔具、钓竿;如喜爱吹木叶,便模仿吹奏。全村50户人家杀51头祭祖牛,多杀牛称为“加菜”,但“加菜”的牛需在天明后到山坡宰杀,以凸显祭祖牛的特殊地位。无牛者虽也参与节日,却难掩悲戚,他们对祖先的愧疚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