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锦衣卫跟大儒辩经沧海茫茫粒米身

第69章 此子断不可留(第2页)

 王博士问道:“吾听闻昔年,尔与罗天官论道,主张‘天道即人道,即民以见天,即欲以见理’,认为人欲即是天理,可有此事?”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杨植没想到当年的显摆被王博士耿耿于怀了两年。

 自己的这个思想若不设前提不加定义,很容易被人认为在鼓吹放纵欲望不加节制。这不但与程朱理学相拮抗,而且稍有见识的人都可以预见物欲横流的社会必然会导致上位者率兽食人,对底层敲骨吸髓。

 罗钦顺在天理人欲的问题上,是偏向程朱理学的,当年自己第二次进南京吏部与罗钦顺论道时,罗钦顺摆架子,只考问了自己的见识,并没有跟自己辩驳。

 但是今天王博士当众掰扯此事,杨不得不解释道:“学生认为:凡事为皆有于欲,无欲则无为矣!无欲无为,又焉有理”。

 杨植的意思是:人的行为皆被欲望驱动,如果人什么都不做,从哪里感知规律呢?

 朱熹也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连王阳明都认为“去尽人欲,纯是天理,便是圣人”。但王博士万万没想到,杨植似乎认为要求美味也是合乎理学的。

 王博士厉声道:“天不变,道亦不变!莫非杨生认为今后将不讲天理天道,纯以追求物欲为天理天道乎?”

 杨植只好又说:“理在气中,理气不分!气无时无刻不变,天理亦变!

 前唐之时,人以麻衣充塞芦絮取暖,今日人人皆着棉服棉被,极寒之地穿裘皮,都是因时而变!

 饮食亦是如此,吃饭穿衣即是天理!若无吃饭穿衣,就会饿死冻死,这才是人之初心!所谓初心就是人之本心!”

 王博士气得发抖: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难道为了饱肚子就可以苟且偷生么?

 “歪理邪说!你也配是圣人门徒!”

 其实两个人都没有谈到度的问题,等于鸡同鸭讲。度是很难把握的,基本上可以说没办法取得共识。

 王博士进士出身,因为种种原因而离开官场来南京国子监,俗话说“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监生中不乏有中二青少年与王博士辩经,但都在理学或心学设定的范围内,没有像杨植这样否定“天道不变”的,这等于从根子上另起炉灶。自己在全新的战场难以取胜,大明有言论自由学术自由,又不能当众斥骂杨植失了师长身份,于是拂袖而去。

 台下初阶监生一时愕然,然后向杨植竖起大拇指。

 飘了!真的飘了!只有杨植心中叫苦,现在应该猥琐发育呀!跟乔宇、罗钦顺、王阳明这些外人再怎么闹红脸都无所谓,怎么可以不给自己的直接上司面子!

 大明王朝百多年后,科举是唯一正途选官制度。监生的前途有以下几种:通过南直县学州学府学保荐入监后认真学习,通过各种考试,获得肆业证,等同于举人有资格直接去北京参加会试,每科会试都有监生中进士的。但是获得肆业的监生很少,上千监生中每年才二三十个,这种是正经读书的;

 当然,如果监生真是认真学习,哪怕是初阶中阶,也可以直接以秀才身份报名参加乡试,若通过乡试直接获得举人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