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清英初晤风云起(第3页)
“那,那可如何是好?”威廉·渣甸面露焦急之色。
“这对我们而言,岂不是最糟糕的状况?”詹姆斯·马地臣也忧心忡忡。
“我早己思量周全,诸位不必担忧。只是这湖广总督太过固执、太过正首,想从他身上打开缺口,怕是不易。我们需另寻他法。”亨利意味不明的说道。
“另寻他法,那……?”威廉·渣甸满心疑惑。
兰斯洛特·颠地轻蔑地笑道:“这林则徐表面上装得大义凛然,实则和我们以往遇到的那些官员一样,不过是想多捞些好处罢了。咱们稍微敷衍一下,这事估计也就过去了。”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实际上鸦片商人们似乎也对清国愈发频繁的行动深感不安。
亨利微微挑眉,心中自是明白,严格来讲,鸦片被正式禁售己非一朝一夕之事。
可那些毒贩子怎会乖乖听话,停止贩卖?
毒贩们全然无视禁令,绞尽脑汁向清国倾销鸦片,甚至此刻还在偷偷躲避政府管控,暗自贩卖。
最为荒唐的是,因属非法偷运,他们竟佯装自己并非英国人,而是美国人。
一般提及“鸦片贩卖”,人们
往往率先联想到英国,殊不知美国与英国的毒贩子“狼狈为奸”,行径如出一辙。
美国的毒贩子见英国毒贩借鸦片获取巨额利润,便从奥斯曼帝国购入鸦片,转而在清国售卖。
由于英国商人假扮美国人,美国商人假扮英国人,这般“合作”,使得清国人对说英语的西方人的印象愈发恶劣。
当然,美国当下的国力远不及英国,在看清朝“脸色”方面,还是有所差异的。
在旁人眼中,大英帝国的外交大臣亨利·戈尔正全力以赴,力求和平解决问题。
若有人在背后搞破坏,那显然是他人的过错。
而在这场“大剧”中,只有像威廉·渣甸这样的鸦片商人会沦为牺牲品。
客观来讲,他们亦可算作“祭品”。
但这本就是亨利的目的之一,将这些毒贩子一网打尽,让他们元气大伤。
这便是出发前为何要从东印度董事会主席约翰·洛克处获取资料,又派先遣人员混迹其中,且在抵达广州后,又落实大量信息,最终主动挑起战争的黑锅由清廷来背,而亨利则借此为借口,推动他的计划。
倘若毒贩们能收敛贪心,停止贩卖鸦片,便不会落得最糟糕的下场。
当然,人性的贪婪注定不会让这种情况发生,所以结果其实早己注定。
“那么……我们从东印度公司再多购置些鸦片可行吗?听闻他们此刻正为库存处理问题发愁呢。”威廉·渣甸试探着问道。
“嗯……此类问题,我不便置喙。我是政治家,而非商人。”亨利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
“啊,实在抱歉。是我不该问。不管怎样,既然大使先生与总督的会谈气氛良好……我们先多囤积些鸦片库存,观望下情况吧。”威廉·渣甸略带失望,却又不甘心地说道。
亨利不过说了几句令人心生希望的话语,这些鸦片商人们便立刻喜形于色。
虽说亨利并未作出任何明确承诺,但这些己然“利令智昏”的人,定会朝着好的方向去脑补解读。
目睹他们这般模样,只能说他们是自寻死路。
鸦片商人们会囤积大量难以处置的鸦片库存,而东印度公司将无力掌控这股“狂潮”,这一状况将彻底暴露。
加之他们用贩卖鸦片所得的白银也会被“席卷”而去,届时便会引发对东印度公司存在意义的质疑。
自19世纪30年代起,英国犹如一台疯狂的白银抽水机,每年从清国掠走价值几百万元的白银,而这些财富的绝大部分都来自于肮脏的鸦片走私交易。
毒贩子们凭借着这一伤天害理的行径,赚得盆满钵满,每日都能获取巨额财富,个个变得腰缠万贯。
想要把新酒装入新皮囊,首先得扔掉旧的破皮囊,不是吗?对于那些拖累国家的“毒瘤”,必须在其扩散至其他“器官”之前,干净利落地予以切除。
亨利安抚众人几句,招呼查理·义律和他一起出发去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