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议会纷争,战和之辩(第3页)
“那么首相,亨利大臣提议的香港特区临时总督人先和的战争指挥官人选确定了吗?”
“我们决定将指挥权授予目前在广州的查理·义律商务总监和乔治·义律海军司令。”首相沉稳地回答道。
查理·义律长期在清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在当地也有着深厚的人脉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他的堂兄乔治·义律曾在纳尔逊准将麾下参与过拿破仑战争,同样身经百战。
“战争进入收尾阶段后,便需要展开谈判,那么谈判的负责人依旧由亨利大使先生继续担任吗?”查尔斯追问道。
“这是理所当然的。仅从此次事件便能看出,将与亚洲相关的事务交予他处理是正确的选择。你对此有不同看法吗?”首相反问道。
“没有。我也认为他是极为合适的人选。”查尔斯点头表示认同。
倘若亨利能够完美地处理好战争从开始到结束的一系列事务,他作为外交大臣的地位将得到极大的巩固与提升。
不仅如此。
正如当下持续讨论的那样,每当涉及与亚洲相关的问题时,亨利的意见都将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毕竟英国今后在亚洲的势力必将不断扩张,这对于亨利而言,无疑是一个绝佳的巩固自身地位的机遇。
鉴于法国和俄罗斯也在不断向亚洲渗透势力,英国民众肯定会毫无保留地支持本国的行动。
“如果没有其他问题,我们便进入表决环节。议长,麻烦你主持一下。”首相罗伯特·皮尔转向平民院议长,郑重地说道。
在罗伯特·皮尔的请求下,就座的平民院议长挺首腰杆,以严肃而庄重的声音宣布进行唱名表决。
“关于任命查理·义律驻华商务总监为香港临时总督和乔治·义律为指挥官,派遣海军前往清国,并任命外交大臣亨利·戈尔为谈判总负责人的议案,请各位表明意见。”
“赞成!”
“赞成!”
“赞成!”
不仅如此,像威灵顿公爵、德比伯爵、斯当东、山登勋爵、约瑟夫·休谟等众多有影响力的人物,也纷纷表态支持对清廷发动战争。
议长见此情形,认为己无需仔细分辨哪种意见占多数,便果断决定通过内阁的决议案。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内阁会议最终决定,先派遣一支舰队前往清国海待命。
他们以商务受阻以及大英子民生命受到威胁为借口,为此次军事行动披上看似合理的外衣。
所以,英国政府始终未正式对清国宣战,而是将这一系列军事行动定义为一种报复(reprisal),企图以此混淆视听。
罗伯特·皮尔郑重其事地向英国海军提交了《致海军部书》。
书中明确写道:“据那些对清国有着丰富了解的人所言,完成此次任务所需的海军力量如下,双层甲板的主力舰两艘,巡洋舰三艘,其中至少要有一艘是大型的;轮船两艘或者三艘。”
在写给亨利的回信中,罗伯特·皮尔根据亨利的诉求和计划,完善后详细地作出了一系列指示:
他要求亨利首先封锁珠江出海口,阻断清国重要的海上贸易通道;
接着,要将写给清国政府的信件以正式的方式递交给清国方面;
随后,舰队需继续北上,一举占领舟山岛,并封锁长江出海口,进一步对清国沿海地区形成战略威慑;
在完成这些行动后,开始与清国政府展开谈判。
最后,英国舰队要驶向渤海湾,并且在这里再次将写给道光皇帝信件的抄本,以正式的途径递交给清国政府。
罗伯特·皮尔还极为细致地罗列了英国政府渴望达成的诸多目标,具体内容如下:
“要求清国政府必须以应有的平等的尊敬态度对待英国政府与海军,不得有任何轻慢之举;
“要求英国派华大使亨利对于英国臣民拥有司法审判的权力;
“要求英国在新成立的香港特区中获得
尽可能优越的地位待遇;
“要求外国人能够在清国安全居住并且拥有财产的权利;
“如果按照清国法律,违禁商品遭到查禁和没收,那么,必须确保英国臣民的人身安全不受到任何损害;
“要求外国人能够在广州、厦门、上海、宁波设立经贸合作区与清国开展自由贸易;
罗伯特·皮尔授予亨利自行酌情决定的权力,让他想尽办法、以最佳程度去实现上述目标。
他在信的末尾写道:“简而言之,依据我在上文中对你的各项指示,英国政府所期望的,就是要求清国对过去发生的事情作出了结与赔偿,对未来的事情作出稳妥的安排;我们深知仅凭谈判难以达成这些目标;因此,我们特地派遣出了海军部队,协助你以此来实现上述目的。”
维多利亚女王在国会发表演说。
她宣称:“在清国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己经致使我国臣民与该国的通商关系被迫中断,我对此极为重视,并将持续密切关注这一严重影响我国臣民利益以及王室尊严的事件。”
基于此,英国政府迅速决定命令印度舰队前往增援;着手组织东方远征军,任命英国开普殖民地好望角海军提督,也就是义律的堂兄乔治·义律担任海军统帅兼副全权代表,配合外交大臣亨利完成任务。
终于,欧洲最强国家大英帝国与东方最强国家清国之间,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正式拉开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