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1840:稀里糊涂的战争开始了
>>>
道光皇帝和林则徐都不是愣头青,当然要考虑禁烟行动引发的后果,洋商尤其是贩卖鸦片最多的英商,以及他们背后的英国对禁烟是什么态度?
会不会动用武力?
事实上,道光皇帝并不担心英国人的反应,即使英国人真的动武也没什么,大清的水师足以击退任何来犯之敌。免费看书就搜:搜搜小说网
这可不是道光皇帝的自我安慰,明清两代与洋人在海上较量过几百年了,最后不都是把洋人给打跑了吗?
即使是林则徐奉旨来到在广州禁烟后,清军水师依然多次击退洋船,取得“粤洋七捷”,所以有什么好怕的?
从禁烟一开始,英国人就派遣军舰进入了广州海面,1839年8月31日,随着巡洋舰“窝拉疑”号的到达,广州海面的英国舰队己经拥有16艘军舰和32艘辅助船。
“窝拉疑”号装备24门大炮,比任何一艘清军战船都强大得多。
11月,英军“窝拉疑”等军舰偷袭正在穿鼻洋巡逻的清军水师,杀伤数十名清军。
水师提督关天培率战船反击,炮弹击中“窝拉疑”号的风帆,迫使英国舰队撤退。
至12月13日,清军累计击退英军的七次挑衅,道光皇帝深受鼓舞,下旨将所有英国船只驱逐到外海。
看来,英国人不过尔尔,大清水师完全有能力保卫海疆。
9月4日,义律率5艘英舰进入九龙山口岸向清军开炮。
3艘清军战船和九龙山炮台一起反击,从下午两点打到七点多钟,英舰受伤撤走,清军取得胜利。
而林则徐并没有盲目乐观,他认为“粤洋七捷”只是一些小规模战斗,英军参战兵力很少,并不能证明什么。
他命令水师和各处炮台严加戒备。
关天培接令后,不辞辛劳,亲自查勘要塞。
他看着破败的炮台,眉头紧锁,对身边人说道:“此处防务必须尽快整顿。” 于是,他着手整顿水师,严肃军纪,加筑炮台,添铸大炮。
每一尊大炮的铸造,他都亲自监督,看着那滚烫的铁水倒入模具,仿佛看到了虎门防务巩固的希望。
在他的努力下,广东海防尤其是虎门的防务得到了巩固。
他们整顿水师,每日清晨,便能听到水师营地传来整齐的操练声。
严肃军纪,对于违反纪律的士兵,绝不姑息。
在虎门,他们添置购买西洋大炮 300 余门,每一门大炮都精心安置,炮手们反复演练,力求精准。
在尖沙嘴、官涌等处新建炮台,工人们日夜劳作,搬运砖石,筑起坚固的堡垒。
他们购置西洋大船,对民船进行改装,招募团练,团练们手持武器,在沿海巡逻。
还抽调广东内地营汛防兵进驻虎门要塞,使得东南沿海防务得到了较大增强。
然而,在这看似周全的防御布局中,却隐藏着巨大的隐患。
“大人,我等防御重点皆在东南沿海,那北部沿海却少有防备,恐生变故。” 一位谋士小声提醒。
但林则徐等人忙于东南沿海事务,对此并未给予足够重视。
清朝的防御重点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一带,对于北部沿海却未能采取有效的防范,这为日后战争的局势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林则徐的担心显然是对的,超过清军任何一艘战船的“窝拉疑”号巡洋舰,在英国海军序列中仅仅是不入流的小军舰。
当时英军主力舰装备100多门火炮,排水量3500吨,在清军水师面前完全可以说是巨无霸一般的存在。
现在从本土和印度出发的英军主力舰队到达广州,
林则徐认为只要持续不断地强化防御,英国那些远道而来的侵略者想必也不敢轻易进犯此地。
可实际上,真正让林则徐愁肠百结的,是京城方面那过于激进的态度。
“断绝与英格兰的贸易,禁止一切英国船只进口,并将其尽行驱逐出口,复严禁他国商人,不许私代英商带运货物。……”圣旨传来,林则徐瞬间洞悉京城官员们和皇帝的考量。
英国若铁了心在沿海地区寻衅滋事、攻打城市,其造成的损失将难以估量。
况且,与两广地区不同,其他地区并未储备大量武器,一旦英国舰队无视此地,径首北上攻击像镇江这类防御薄弱之地,当地根本无力组织有效抵抗。
所以,这道旨意无异于将阻拦英国人的重任,沉甸甸地压在了林则徐等人的肩头,要求他们绝不能让英国人找到可乘之机。
再者,此前对英国的强硬举措皆由林则徐主导,如今旨意之中,隐约有着让他承担开战责任并阻止英国人的意味。
胜了,功劳归皇帝和满族权贵;败了,这个黑锅便由他独自背负。
“唉,之前强硬要求对英国施压,如今却要我承担开战之责。”林则徐心中纵有万般无奈,可这毕竟是皇帝的命令,他怎敢有丝毫违抗。
于是,林则徐立刻着手调查英国抵达的军舰数量
。
幸运(或者说不幸)的是,获取对方舰队规模的信息并非难事。
>>>
原本在历史长河中,鸦片战争是一场极具特殊性且意义深远的战争。
至少以首到上个世纪的普遍认知来看,不远万里派遣远征军跨越半个地球去作战,这几乎被视为只有疯狂之人才会做出的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