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送不出去的最后通牒和看不懂的白旗规则(第2页)
英军士兵被子弹逼得无法靠近,递送宣战书的计划再次落空。
闽浙总督邓廷桢上奏道光帝,称清兵大获全胜,吹嘘道:“所获夷尸,……当场脔割,悬首炮台,共见共闻。”翻译过来便是,清军用箭射死一名夷人,用矛刺死一名夷兵,还有众多夷人中炮后跌入舱内或海中,英军进攻被击退,“狼狈逃窜”。
敌对双方都宣称自己取得了胜利,这场所谓的“双赢”战斗,实际上不过是送个最后通牒而己。
无奈之下,“布朗底”号舰长包诅想出一个办法,他把那封最后通牒装入玻璃瓶,扔进水中,期望百姓捡到后能上交给清政府。
英军离开厦门,留下“伯兰”号军舰和一艘运输舰封锁厦门港,其余英舰继续向北航行。
7月4日,英国舰队威风凛凛地驶达舟山群岛。
英国海军司令乔治·义律站在旗舰甲板上,目光冷峻地望着岸上,随即派人向清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清军投降。
使者来到清军阵前,大声喊道:“限你们即刻投降,否则将遭受猛烈攻击!”
清军将领听闻,怒目圆睁,回应道:“我堂堂大清将士,岂会向尔等蛮夷投降!休要痴心妄想!我大清天朝上国,岂容你们放肆!”义律见劝降无果,脸色阴沉,心中己然决定用武力征服。
7月5日下午2时整,英军准时发动进攻。
“开炮!”随着义律一声令下,英军战舰上的火炮齐声轰鸣,一颗颗炮弹带着呼啸冲向清军的兵船和岸炮阵地。仅仅9分钟,清军的兵船便在英军猛烈炮火下纷纷起火、沉没,岸炮也被完全摧毁。
清军总兵张朝发在激战中不幸中弹,落水后
伤势过重,最终不治身亡。
次日清晨,英军再度发动进攻,却惊讶地发现清军早己逃散。
定海知县姚怀祥见大势己去,怀着悲愤投水自杀,定海就此沦陷。
道光皇帝得知定海失陷的消息后,龙颜大怒。“林则徐,朕命他查禁鸦片,竟未能堵塞鸦片之弊,如今还节外生枝,实在可恶!”道光帝在朝堂上怒声斥责道。
随后,他立即命令沿海各省“加意防堵”,加强防务,绝不能让英军再有可乘之机。
同时,将浙江巡抚乌尔恭额革职,留营效力,并先后调派邓廷桢和两江总督伊里布前往浙江主持军务,邓廷桢还兼任浙江巡抚。
英军攻陷定海后,并未停下脚步,继续在宁波、镇海尝试投送亨利的公函。
英军使者拿着公函,找到清朝官员,说道:
“这是大英帝国重要的公函,要求转呈给你们的皇帝!”
清朝官员纷纷拒绝或退回,惶恐地回应:
“此等公函,我等不敢擅自上呈,恐获重罪。大人您有所不知,这要是私自呈递,我们全家老小都得遭殃啊!”英方多次努力,却始终无法将公函交到清廷手中。
无奈之下,英军按原计划封锁了厦门、宁波、长江等重要出海口,舰队继续北上,首逼天津大沽口(白河口)。
8月9日,道光帝终于从琦善的奏折中了解到天津防务的严峻形势。
“如该夷船驶至海口,果无桀骜情形,不必遽行开枪开炮。倘有投递廪帖情事,无论夷字汉字,即将原禀进呈。”道光帝破例地命令琦善。
8月11日,英军舰队浩浩荡荡地抵达天津大沽口,气势汹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