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长江战役(2)(第3页)

 一位绅商代表战战兢兢地对其他绅商说: 

 “这英军如此残暴,若他们进攻扬州,我们的财产将毁于一旦,我们的生命也将受到威胁。我看,咱们还是接受他们的条件吧。虽然这很屈辱,但总比城破人亡要好。”他的声音中充满了恐惧与无奈。 

 其他绅商无奈地点头,他们为了保住自己的财产和生命,最终接受了英军50万元的勒索,作为不占领的交换条件。这种屈辱的交易,反映出当时社会的软弱与无奈,也让人们看到了侵略者的贪婪与残暴。 

 英军在镇江的军事行动,切断清朝经济命脉京杭大运河的漕运。漕运是清朝的经济大动脉,南方的粮食、物资等通过漕运运往北方,维持着国家的运转。如今漕运被切断,清朝的经济陷入了困境。 

 7月16日,道光帝就密谕耆英,只要英国息战退兵,便同意成立香港特区和增开通商口岸设立经贸区。 

 在朝堂上,道光帝满脸愁容,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无奈与忧虑,对耆英说:“耆英啊,如今局势危急,英军步步紧逼,我们的军队节节败退。 

 只要英夷肯息战退兵,成立香港特区、和增开通商口岸设立经贸区之事,也只好答应他们了。你务必妥善办理此事,尽量为国家争取一些利益,减少损失。” 

 道光帝的话语中透着深深的无力感,他作为一国之君,面对列强的侵略,却只能选择妥协求和。 

 耆英跪地领旨:“臣遵旨,定当尽力周旋。” 

 耆英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重大,但在英军的强大压力下,他也感到无比的艰难和无奈。 

 镇江失守后,道光帝决心专意“议抚”,并授权耆英、伊里布“便宜行事,务须妥速办理,不可稍涉游移”,并令奕经所率援军暂缓由浙赴苏,“以免该逆疑虑”。道光帝希望通过和谈,能够结束这场战争,保住清朝的统治。 

 然而,亨利对清朝方面的“羁縻”毫不理睬,他在英军的营帐中,对手下的军官们说:“清朝己经不堪一击,他们的军队软弱无能,我们不能就此罢手。继续向江宁推进,给他们更大的压力,我们要获得更多的利益!我们要让清廷知道,必须全部同意我们的条件,否则战争将继续下去。” 

 8月3日,英国远征军留下一部分兵力守卫镇江,主力舰队开始向江宁开进。舰队在江面上浩浩荡荡地行驶,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9日,舰队抵达江宁江面,战舰整齐排列,炮口对准江宁城,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威慑。 

 11日,英国陆军登陆,“于紫金山之上,安设大炮”,军舰摆开了攻城的架势。江宁城危在旦夕,城中百姓人心惶惶,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同日,耆英自无锡赶到江宁,在英国军队的炮口威慑下,开

始与英方议和。耆英看着英军的大炮,心中充满了恐惧,那黑洞洞的炮口仿佛随时会喷出火焰,将江宁城化为灰烬。 

 他对身边的随从说:“唉,如今我们只能在这炮口下求和,真是耻辱啊。但为了大清的安危,为了百姓免受战火的荼毒,也只能如此了。希望能通过和谈,结束这场可怕的战争。”耆英的话语中充满了无奈与悲哀,他深知这次和谈将是一场屈辱的交易,但却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