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破圈计划!(6k二合一)
老太太的话里,满是提点与告诫。
周砚微笑点头道:“我晓得,我现在还没有那么大的手,先把苏稽这碗饭吃好就够了。”
小周同志就是小手端大碗,把碗摔了个稀巴烂。
周砚引以为鉴。
老太太是有大智慧的,周砚相当认同。
张正平听完笑了笑:“对,听三姐的,她说的对。”
今天这顿小范围的家庭聚餐,吃的相当融洽舒服。
没人比较谁赚的更多,也没人抓着小孩问成绩,聊的都是这段时间大家的近况,以及对于将来的一些展望。
老太太今儿高兴,多喝了一两酒。
舅公也喝了三两,微醺,拉着老太太回忆小时候的一些事情,聊到动情处,两眼婆娑,也是个真性情的人。
“小叔,我不想读书了,我想今年放假我就来店里学厨,我想早点开始当厨师。”吃完饭,周立辉凑到周砚身旁,小声说道。
周砚看着他笑道:“今年寒假结束也就剩半年嘛,初中毕业证不要了?”
“小叔,学厨师的话,初中毕业证重要吗?”周立辉一脸认真地看着他问道,不是反问,是求知。
“你如果认定这辈子就要当厨师,以后都不换别的工作,那初中毕业证确实没那么重要。”周砚认真给他分析道:“但如果你学了一年半载,觉得当厨师没你想的那么好,想出去闯荡,去工厂上班,那初中毕业证是你有一定文化水平的证明,就会变得非常重要。”
“我想当厨师!”周立辉笃定的点头,“当一辈子的厨师。”
周飞就坐在旁边听着,欲言又止,最后还是看着周砚没说话。
周砚略一思索道:“你先把直刀法练到寒假,到时候你就来店里负责切土豆和藕,你要能吃得了当厨师的苦,我们再说别的。”
“好!”周立辉点头。
周砚叮嘱道:“在学校记得多练字,多识字,寒假的时候我会给你出一张试卷,连调料、香料和厨具都写不全的文盲徒弟,我可不收。”
“没问题!”周立辉咧嘴笑,信心满满道:“现在店里的调料我都会写了。”
“他这段时间天天晚上睡觉前还要练几页字,说小叔的字那么好看,一个好厨师就要写一手好看的字才行。”赵红正收着桌子,闻声插嘴道,脸上带着笑意。
“挺好。”周砚闻言也笑了。
“周砚。”周卫国站在门口抽烟,冲着周砚叫了一声。
周砚连忙起身走出门,微笑道:“小叔,有事?”
“今天中午我在食堂吃饭碰到黄琛镇长,他跟我说他们今天早上开了会,讨论大力推广和发展跷脚牛肉,打算把你当做标杆来打造苏稽跷脚牛肉产业。”周卫国降低了几分声音道。
“还有这种好事啊?”周砚闻言面色一喜,想了想又道:“不过他们具体打算怎么推广和发展?”
“具体内容他没跟我讲,不过他让我给你吃颗定心丸,不管怎么推广和打造,首先绝对不会损害你的利益,也不会要求你拿出配方来给大家分享。”周卫国说道:“而且他们还会支持你把跷脚牛肉的名声打出来,严厉打击其他人的恶意竞争行为。”
“那可太好了。”周砚握拳,这确实是颗定心丸。
跷脚牛肉后世成了苏稽的招牌,无数跷脚牛肉店从这里出发,开遍全国。
苏稽靠着跷脚牛肉,成了嘉州文旅的一张重要名片,源源不断的游客,让建立起品牌的跷脚牛肉老店挣得盆满钵满。
随着周村的杀牛匠越来越多,苏稽跷脚牛肉百花齐放是大势所趋,就算没有周砚,也会在八十年代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
跷脚牛肉难吗?
要做到各种中药和香料的极致融合自然不简单,但若只要求做到汤色清澈,味道鲜美,其实并不难。
找个会炖汤的厨子就能把汤锅工艺改良出来,再一点点做调整和改进即可。
只要有钱挣,厨子们有的是耐心。
新鲜牛骨熬高汤,新鲜的毛肚、牛肉烫煮,只要把握好火候,味道怎么都不会差。
背靠杀牛周村,每天能够获取足量新鲜的牛杂和牛肉,才是苏稽跷脚牛肉能够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
周砚现在掌握的是先发优势,通过《四川烹饪》杂志封面达成了品牌塑造的效果。
《周二娃饭店》《周记跷脚牛肉》这两个招牌打出来,只要味道不拉跨,苏稽的跷脚牛肉江湖必有他的一席之地。
老太太说的对,一个人,一碗饭,先端好自己这碗。
与其想着把其他人碗里的饭都抢了,不如想办法把这锅饭做的大大的,拿着饭勺,舀最中间那一勺。
黄琛分管经济,他若有心要扶持跷脚牛肉产业,且愿意支持他把跷脚牛肉的名声打出来,还要帮他打击可能出现的恶意竞争,这样的机会他肯定要把握住。
“我估计等他们商量好具体的方案,便会来找你谈了。”周卫国见周砚如此豁达,也就放心了。
“好,到时候我再和他们具体去谈。”周砚点头。
他估摸着,这里边应该有何志远推波助澜,针对一道菜做产业化,乡镇领导还真不一定有那么长远的目光和果决。
桌子一收,周砚和周淼骑上车,把舅公和老太太他们送回了家。
老爷子喝得微醺,他们可不放心让他载着老太太回去。
周淼把他借来的那辆自行车骑回村里,这样他出门也会方便许多。
姨婆那边还需要他上门施针,这来回一趟,走路可有得走。
“周砚,舅公今天吃的真的特别高兴,你的菜烧的太巴适了。”张正平下了车,拉着周砚的手说道。
“舅公喜欢吃,随时骑车来吃,也就十来分钟的事。”周砚笑着说道。
“要得,那你们路上慢慢骑。”张正平松手,叮嘱道。
周砚应了一声,载上老周同志返回饭店。
一盏手电照亮了道路,路过他们家的老房子时,他侧头看了一眼,老周同志也是侧头认真瞧着。
“老汉,还想回来修房子不?”周砚笑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