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经雨透陌青青青
50-60
第51章 重逢 顾长渊在这一刻,突然意识到——……
陆棠终于回来的时候, 山里的海棠花期已近尾声。天光朗朗,万里无云,天幕辽远而澄澈, 像极了她离开那日的样子。山风吹过,落英缤纷,漫山遍野的嫣红随风飘落, 洒满了蜿蜒山路, 铺上石阶,也悄然落在守在山门前那一众人的肩头袖角。
顾长渊静坐在人群之中, 披着一件黑色宽披风,薄毯覆膝, 左手虚虚扶在轮椅上,身姿端正, 目光穿越人群静静地落向山下的小路。
不多时,视线尽头忽有尘土翻卷而起,十数骑快马自林道深处破风而来,蹄声如鼓。
他微微眯起眼, 静静地看着那抹熟悉的身影,从模糊的远方踏风而归。她的速度极快,尘沙纷飞间, 鬓角的碎发随风扬起, 在烈日映照的下, 她的轮廓在顾长渊的眼睛里一点点愈发清晰起来,如同墨色勾勒的画卷之上, 被浓彩缓缓晕染出一抹灼灼海棠红。
她越来越近了。
他不自觉地屏住了呼吸。
陆棠骑姿沉稳,身形挺拔,在颠簸的马背上依旧稳如磐石。绛红的骑装贴合着她的身体, 勾勒出一身利落干练的线条。由于常年习武的缘故,她的身形修长,腰肢柔韧,双腿劲瘦匀称。佩刀悬于腰间,刀鞘随马步轻晃,长发简单地束在脑后。风霜给她的脸上添了一层健康的红晕,那张脸上的五官不算柔美,却极干净明朗,微扬的眉峰下,一双眼睛亮得仿佛盛着天高水远、山川万里,流光潋滟,动人心魄。
她翻身下马,单手握缰,脚尖轻点便已稳稳落地,动作干脆利落。身侧的尘烟尚未散尽,目光便已在第一时间落到了顾长渊身上,那一眼没有言语,却将归途上的挂念、奔波、牵系尽数写在眼底。
不过她也只是看了他一眼,确认他安好,便很快收回目光,视线一转,落向山寨众人,语气一如往常那样简明爽朗:“都站在这里迎接我作甚?不是该各司其职?山寨这几日可有大事?”
霍云拱手迎上,神色里带着亲切的笑意:“寨主一路风尘仆仆,还是先进寨歇息一会儿吧,军务之事,待稍后再议不迟。”
陆棠拍了拍他的肩膀,眼中亦是带笑,语气却不失沉稳:“我不在的这些日子,霍叔辛苦了。”她略微收敛神色,目光沉静,“情况如何?”
霍云敛了笑意,拱手回禀:“一切如常。只是这段时间来了几拨新客,听闻十里长山广招能人异士,现已入山,正在逐一查验身份来历。”
陆棠微一点头,眉眼之间多了一分审慎:“稍后议事厅再详谈,霍叔,你先去安排。” 她话锋一转,视线已落在不远处的赵恒与顾野身上,语气清简利落:“军务可还照常推进?”
赵恒闻声上前一步,拱手应声:“顾先生坐镇,军中操演有序,演阵按时完成,无一日懈怠。”
她听罢轻轻一笑,眼中多了一丝放松:“那便好。”
众人围绕着她,一一回禀着山寨这些时日的情况。她边走边听,时而点头,时而给予指示,偶尔也停下脚步与老兄弟们开上两句玩笑,一言一句间,将一众人心重新拢于掌中。她就像一阵山风归来,自然、迅捷、不着痕迹,却又不容忽视。一切就像是船舵终于归位,风帆张紧,十里长山终于再次有了方向,有了主心骨。
顾长渊静静地看着她,听她清亮沉稳的声音在耳畔回响,听她重新接掌山寨事务的利落调度,看着她身上的绛红色骑装,在阳光下被镀上锋锐的光泽。她站在人群中央,逆光而立,剪影修长挺拔,,如同岁月亲手打磨出的一柄锋刃,温和厚重却不失锋芒。
这是他们相识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长久分离。
顾长渊在这一刻,突然意识到——时间已经过去了这么久了,他们竟然已经认识了这么多年。
而她,也已在时光与风浪中,悄然长成了。
议事厅中的人一直到黄昏时分才渐渐散去,整个厅堂终于归于沉寂。窗棂微微敞开,山风穿堂而过,卷着残存的海棠花瓣,在地面悄然打转,花瓣旋舞片刻,又静静坠落。
顾长渊等在轮椅里,听着最后一人的脚步声缓缓远去,目光微微一动。随后便听见了熟悉的脚步声,由远及近,稳稳朝他走来。
她走到他身前,弯下腰,熟练地解开他腰上的束带,顺手帮他揉了揉僵硬的右肩。然后,蹲下身缓缓扶住他,声音温柔:“慢点,我扶你站起来歇一会儿。”
她托着他的右臂帮他环住自己的肩膀,扶住他腋下,轻轻一带,引导着他缓缓起身。他的平衡感依旧不稳,右腿瘫软,左腿虚弱,整个人几乎都压在了她的支撑之上。而她毫不迟疑的稳稳扶住了他。她站得笔直,双臂环绕住他的腰,小心地替他整理好双腿的姿势,将他轻轻地贴近自己。然后,微微偏头,收紧手臂,慢慢地,深深地抱住了他。
她最喜欢这样抱着他。
她的手掌贴在他的背上,感受着他细微起伏的呼吸,耳朵贴在他的肩膀上,听着他缓慢却有力的心跳,闭了闭眼。鼻尖贴着他颈侧的衣襟,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令她心头多日的焦躁倏然落定,找回了失落已久的安心。
“你又瘦了。” 她嗓音低沉,带着一点责备。
顾长渊听见这话,忍不住轻笑:“我若胖了,你岂不是要嫌我练兵不积极?”
陆棠闷哼一声,微微收紧手臂,将人更紧地扣进怀里,声音低柔,带着些许撒娇的意味:“你回信不积极。”
顾长渊抬手,指尖轻点了点她肩膀,语气里透着笑意:“你每封信都比我的军报厚,沿途鸡毛蒜皮的事全写一遍,我哪里赶得上?”
她抬起眼,目光中透出一丝不怀好意的威胁:“所以呢?”
“所以,” 顾长渊低头,眼神温柔得几近沉醉,声音也温软了几分, “以后不敢了。”
陆棠这才满意地嗯了一声,将额头轻轻抵在他肩上,细细同他说起她沿途的见闻,跟他分享她这一路上的艰难与委屈——讲她如何应对赵颂的试探,如何在谈判桌上周旋,如何斡旋南境局势,如何让自己一次次全身而退。
顾长渊听着,有一搭没一搭地应着,时不时点头,偶尔低声笑着调侃她几句,也看着她,看着她眼底的光,听着她在他耳边轻声诉说着这一段分别的日子。
直到最后,陆棠停了下来,轻轻抬头,看向他的眼睛,眸光微微闪动,嗓音低柔:“顾长渊,我回来了。”
顾长渊静静地看着她,嗓音低哑,却温柔至极:“欢迎回来,陆棠。”他顿了顿,缓缓抬起左手,轻轻覆在她的后背上。然后,低声补了一句,嗓音轻柔得像是落在黄昏山林间的一阵晚风:“我很想你。”
山寨的夜色悄然降临,窗外的天幕被晚霞染得酡红。余晖洒进厅中,将他们交叠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第52章 抉择 各位,这一局我们必须赌。否则,……
有陆峥绝不归顺的遗志在前, 陆棠向山寨众人坦承自己的打算时,议事厅中一片哗然。
“寨主,这怎么行?” 三长老猛地拍案而起, 声如洪钟,满脸通红,“老寨主当年说过, 十里长山只守山河, 不入庙堂!他才走多久,你就把这话忘了?”
“燕北川虽有雄才, 可如今天下尚未可知,我们就这样选边站了?这不是拿全寨人的命去赌一个空名!”
“说到底, 燕北川又不是皇室正统,言不正则名不顺, 名不顺则事不成——这决策未免太草率了些。”
“齐帝虽腐,可终归是天命所归。若将来王朝中兴,我们岂不是自绝于天下?”
厅中众声汹涌,年长的几位长老神色各异, 年轻一辈虽多有热血者,却也不乏有人眉头紧锁,低声与身边人交头接耳, 眼中闪过犹疑之色。众声交错翻涌, 如锅中沸水, 掺杂着惊惧、愤懑、不安与动摇,愈煮愈烈。
而陆棠, 始终静静站在堂中,背脊笔直,神情沉定。
她不急不缓地等着, 等所有的怒声、质问、犹豫都被一一抛出,等到厅内喧哗渐息,众人气尽声落,才终于缓缓开口,嗓音不高,却字字清晰、铿锵:“诸位,当年我父亲未曾低头,是因为那时他可以不低头。可今日的十里长山,还有选择的余地吗?”
厅堂霎时一静,所有人下意识看向她。
她走向墙边的山河图,抬手,指尖落在十里长山周边的山势上:“四境动荡,南有李肃,西有赵颂,北境铁骑已越封州,而我们占据的不过一隅之地。”
她回身环顾四周,目光一一扫过众人:“我们可以继续等。但谁能保证,等来的不是一场灭顶之灾?”
有人忍不住低声争辩:“可我们山险路绝,又非孤城,守上十年也非难事。”
陆棠转头看他,声音冷静:“守不守得住,取决于来的是谁。当年魏承骁带的是残兵游勇,我们尚可抵挡。可若来的是一个统一朝廷的正规军,背后有四海粮草、人心正统——你拿什么守?”
这句话出口,厅中一时无言。
陆棠语声稍缓,却更为沉着:“当年我父亲能够以一己之力创立十里长山,齐朝已朽,朝纲不振。可若下一个一统天下的真命天子崛起,又有哪个皇帝能容我们在他眼皮子底下称王称霸?你们是觉得别人永远看不见我们,还是觉得这山够高,能挡一世天命?” 这番话,不疾不徐,却直指要害。厅中几名的统领交换了一下眼色,神情已经不复先前的激愤。
陆棠停了一息,再开口时语调更为坚定:“如今之计,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趁乱局未定,搏一个未来。”
她转身缓步回到主位前,不疾不徐地继续道:“燕北川,我已亲自见过。他治军严明,不藏私,不重门第,麾下强将如云,能臣辈出。南有江南商贾归附,北有河中水师效命。他如今缺的,不过是一个立场——一面旌旗,一份象征正义与人心的归附。”
“而我们,正好能给。”
她的目光如刀锋般掠过厅堂每一个人:“各位,这一局我们必须赌。否则,终有一日,别人的铁骑将会替我们做出选择。”
厅堂内陷入了长久的沉默。陆棠等了等,又看着众人,嗓音平稳:“或者说——你们之中,有谁还有更好的法子?”
这一声,沉如金石,落地生响。
半晌,角落中有人轻咳一声,缓缓起身,语气里夹着几分不服,也有几分感慨:“寨主……你说得天花乱坠。我们这些老骨头,听不懂什么天下大势。可你既然早已定下,何必又摆出同我们商量的样子?我老季,怕的是这个?”
陆棠的神色里带上尊重之意,话中之意却未退半步:“季叔,你是寨中老人,我尊你一句。可我今日摆在这里的,不是虚情假意的询问——是要大家看清楚,这一步若踏出去,就不能再回头。”
她缓声继续:“你们说得没错,这是一场赌,赢了,自有封地爵位;输了,就马革裹尸。十里长山不讲一言堂,今日我把话放在这里——愿与我同行者,咱们同上同下;若有不愿者,也可留在山中,守你们愿守的东西,我们会守到底,直到……守不住为止。”
这一刻,整个厅堂静得落针可闻。众人面面相觑,却再无人开口。
片刻后,一直沉默不语的霍云终于动了。
他缓缓起身,望着厅中静默的人群,半晌,长长吐出一口气,低声开口:“寨主,你既已决意,那老霍——便与您站在一处。”
言罢,他转过身来,缓缓扫过仍带犹疑神色的长老与头领:“诸位兄弟,我霍云誓死随寨主同行。你们若尚有异议,现在便说;可若已定下,这条路便再无回头的可能,我们一同全力以赴。”
这句话,像是一锤定音,敲定了众人的立场,也斩断了所有拖延和观望的余地。
短暂的沉默之后,终有数人低声开口,随后回应如星火燎原,声音愈聚愈齐。一道道身影走上前来,众人一一抱拳躬身,声音由低转高,终汇成一句:“谨遵寨主号令!”
陆棠立于主位之前,望着这一幕,神色无喜无悲,唯有眸光深处,一点沉沉的光亮微微晃动。她微微点头,环视一圈众人,声音平稳:“既如此——从今日起,清点子弟兵,筹备兵甲粮饷,整军备战。”
这一声落下,似有风自堂外而入,拂过案上的山河图,卷起图角轻轻一扬,翻飞之间,仿若旌旗猎猎。
她的声音在厅中回荡,干脆沉稳,宛若斧钺一击,斩断旧局,划开新章,十里长山几十年来最重要的一道分水岭就此落定。
自此,十里长山,正式归入燕旗。
在众人面前,陆棠果决自信。她力排众议,定下大计,令山寨清点兵力,整顿粮草,筹备兵甲弓弩,为即将到来的战事做好万全准备。一字一句,掷地有声,从容如常,没有半分动摇。可当议事厅的门在她身后缓缓合拢,喧嚣骤然远去,山风扑面而来,她才猛然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疲惫,仿佛整个人都被抽空了力气,只剩一副支撑已久的壳。
她转身,踏入夜色,穿过洒满月色的回廊,推开顾长渊院门。
屋内灯火未熄,静谧温暖。顾长渊靠坐在软枕上,面前摊着棋盘,正与自己对弈。黑白棋子错落其间,局势已入胶着。他听见门响,指间一顿,随即抬眸朝她望来,眸色沉静如夜。
陆棠站在门口,看着他,也看着那盘久未落子的残局。她来的时候还未完全从“决策者”的身份中抽离,步履匆匆,脚下生风,可推门一刻,暖光扑面而来,她看见他静静坐在那里,不急不问,只等她走近,等她开口。她忽然觉得心口闷了一下,有一根绷得太紧的弦,终于松动了。
她走到他身边,低声道:“我能靠着你歇一会儿吗,就一会儿?”
他没有多言,只是将棋盘递给她,看着她把它稳稳放在一旁,然后任她靠近,躺到他身侧,手覆在眼上,像是真的睡过去了。
屋中一时无声,唯有灯火微微跳动。
良久,陆棠忽然开口,声音低得像是一片叶子,在这寂静的夜色里随风而落:“……如我们所料,霍叔还是帮了我。”她蜷起一条腿,嗓音微哑,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意,“今天,他们又一次向我效忠了。”
她靠着他,不知道自己此刻心里是什么滋味,只是淡淡地平铺直叙下去:“我接受得很平静,可我知道——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也许回不来了。”
顾长渊没有立刻回应。他听得出她话语中的重量,也明白她为何此刻来见他,他知道,她需要休息。他静静听着,直到沉默渐深,才低声开口:“你带他们走入这乱局,博的是未来。你在做正确的决定。”
陆棠的指尖一顿,掌心微凉。
“可那是很多条命。” 她仰面躺着,看着眼前的床幔,声音发涩,微微颤着,“我不可能带着所有人回来。”
她终于说出了这句话——战争的残酷,乱世的无情,在这一刻,她终于正视了这个事实。
她做出了抉择,带着十里长山踏入风暴之中,可她仍然害怕。若局势有变,她将亲手断送他们所有人的归途。这是她至今为止,最艰难的一次决策。烛火摇曳,映照着她眉宇间罕见的迟疑。她一向无所畏惧,可这一次,她的肩膀上担着的是整座山寨,一万子弟兵的生死。
她能清晰地感受到这份重量。
顾长渊依旧静静地听着。他太清楚这种感觉了——这种身处漩涡之中,左右权衡,终究不得不做出取舍的疼痛。他曾经也站在过这样的地方。
于是他缓缓抬起左手,轻轻覆上她的手,指节微微收紧,声音低沉而有力:“陆棠,你已经做了所有能做的努力。”
陆棠没有应声。
“你为他们筹得最好的弓弩、最好的战马。” 顾长渊看着她声音的方向,语气温和而笃定,“淮西财力支撑,兵甲齐备。他们知道为何而战,也知道自己在跟随怎样的首领。”
“你不是送他们赴死。” 他一字一顿,“是带他们去求生。”
“你要相信他们。也要相信你自己。”
陆棠指尖微微收紧,掌心传来一点滚烫的热度。她缓缓转身,将头埋进他肩膀,像是在那熟悉的气息中找到了片刻的喘息。
良久,她轻声吐气,低低道了一句:“……可惜,我们又要分别了。”
夜风拂过,卷起窗棂外飘落的树叶,带起细细簌簌的声响,像是一声柔软的叹息,飘落在两人交握的手指之间。
顾长渊望着她,忽然勉力转身,伸手将她彻底拥入怀里,左手抚上她的发丝,轻轻揉了揉,像是许多年前她年少时那样。他的声音很轻,不动声色地承诺:“还早着呢。还有很多时间。”
“我会等你回来。”
这年十月,燕北川终于等到了中原战乱不休、军阀混战,打成一锅粥的时机,竖起了反旗,以“燕”为国号,正式踏入争霸天下的棋局。他的旗帜一立,江南、河中各地纷纷响应,一时间声势浩大。而这当中最令人震动的,是十里长山的加入。
这座曾被视作江湖与庙堂之间分水岭的山寨,自建寨以来,始终独立于朝堂之外。陆峥一生行侠仗义,刀锋所至,江湖敬服。他未曾臣服过任何朝廷,即便是齐朝,也无法让他低头。可如今,他的女儿——陆棠,却率领十里长山的子弟兵,站在了燕王的阵营之中。
十里长山也很快迎来了它诞生以来最重要的一次出征。
山风猎猎,旌旗翻飞,沉沉鼓声,似雷霆滚滚,震彻云霄。漫山遍野的铁甲在日光下熠熠生辉,,寒光交错,映照着即将奔赴战场的将士。
陆棠身披银甲,立于高台之上,目光沉稳如炬,俯瞰着整齐列阵的战士,肩背挺拔,腰悬佩刀,披风在风中猎猎作响。她迎着一道道炽热坚定的眼神,缓缓开口:“十里长山的兄弟们!”
她的声音穿透风声,浑厚而有力,回荡在山谷之间,重重撞进每一个人的胸膛。
“今日,我们踏入乱世,不是为了苟且偷安,而是为了十里长山的未来!” 她抬起手,抽出腰间长刀,寒光逼人,直指长空。“自开山立寨至今,我们从未屈膝,亦未曾被任何势力奴役!今日,我们踏出这座山,不是为了臣服,不是为了替人作嫁衣,而是为了自己。我们要在这乱世中杀出一条路,夺下一席之地!”
她的嗓音愈发高昂,如战鼓催征,气势如虹——“我们行走江湖,求的是义,守的是信!今朝出征,不为一己之私,而是为了生路——为了这片山河间不灭的薪火!”
“今日一战,若生,还乡!若死——” 她略顿,眸光凌厉,掠过台下那一张张年轻的无所畏惧的面庞: “——黄沙埋骨,亦无悔!”
“无悔!” 万千战士齐声呐喊,声震山林,响彻云霄。
顾长渊坐在轮椅里,望着她立于高台之上,银甲耀日,刀光凛冽,衬得她仿佛烈焰中即将振翅的凤凰。她站在风里,目光不移,背脊笔直,像一柄真正出鞘的利刃,锋芒毕露,誓要在这乱世之中劈开一条血路,为十里长山杀出一个明日。
鼓声再响,战马嘶鸣。
山门洞开,铁骑如潮,蹄声隆隆,踏破尘埃,奔赴战场。
十里长山,在这一天,正式踏入了乱世烽火之中。
第53章 史书里的浪漫叙事下,乱世是……
此后的岁月, 是漫长的战争,是连绵不绝的厮杀,是一城又一城的争夺。
史书里的浪漫叙事下, 乱世是群雄逐鹿、风云激荡的燃情岁月,可那些文字,承载不了战场上的血肉横飞, 也刻画不出旷野间横陈的累累白骨。乱世落到真正的人间, 是鲜血浸透泥土,是烽火吞噬大地, 是人命如草芥,一将功成万骨枯。
陆棠率领的十里长山子弟兵, 凭借独特的强弩战术,在燕王麾下迅速崭露头角, 成为最精锐的队伍之一。他们开战时弓弩细密如织,破阵时势若雷霆,退守时固若金汤,阵型严整、攻守有度, 令敌人闻之色变。折损相较于其他队伍,亦不算惨烈。
可她身边的人依旧换了一波又一波。
那些昨日并肩作战的兄弟,那些一同围坐在篝火旁笑谈风生的人, 那些拍着胸膛说“此战之后痛饮三杯”的将士, 一个接一个地倒在了血泊里, 化为尘土,永远地留在了某座不知名的山谷里, 某片染透血的黄沙上。
起初,陆棠会在每一场战后亲自巡视战场,辨认尸首, 登记名册,将战死兄弟的佩刀擦净、遗物封妥,亲手为每具尸体盖上白布,拈香默哀。
可后来,死得人太多了。尸体来不及一一收敛,只能统一推入火堆焚烧,或就地挖坑掩埋。
她不再有力气,也没有时间。一场场恶战打下来,陆棠渐渐不再过问每一人的名字,如非必要也不再踏入战后的清理区域。偶有士卒小声念叨阵亡名册,她听着听着,便沉默地侧过脸去。她依旧与顾长渊书信往来,只是越来越少提及“十里长山”,笔下再没有“回去之后要重修寨门” “要教小姜学弓” 之类的闲言碎语,没有篝火、没有山风、没有旧人。没有未来。
她的神态日渐冷淡,动作愈发狠厉,决策也愈发果绝。
起初,她在夜袭前尚会耳提面命:“缴刀者不杀,不许辱尸。”
战到后来,出发前只留下短短一句:“动作快点,别留后患。”
她像是把所有的情感都藏了起来,将疼惜、悲悯、哀恸、软弱统统压入心底。然后用越来越缜密的指挥、越来越精纯的刀术、越来越不近人情的命令,把自己一点点铸成一柄利刃,随即继续奔赴下一个战场。
所幸,顾长渊此前的谋划,加上与赵颂的联盟,将李肃牢牢限制在南境,他们并未陷入两面作战的窘境。
而随着战线北推,时间越久,中原的民心越是倾向燕王——最初,是十里长山的义旗,是陆峥遗泽的号召。可时间一长,燕北川治下军纪严明,兵丁不扰百姓,有淮西的财力为其后盾,辖地亦不需要征收沉重的苛捐杂税。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看得见谁在烧杀抢掠,也看得见谁在肃清积弊、整饬世道,尝试在这废墟上,铺出一条生路。
于是,这一场一场的仗打下来,来投奔的人反而越来越多,逃兵归顺、起义军归附、流民请愿纳籍……燕北川的势力越发稳固。陆棠的名号也愈加响亮。
霍云病重的消息传来的时候,陆棠有一瞬间只觉得陌生。那两个字写在密信最末,一笔一划四平八稳,却又像是从某个遥远的时间缝隙里忽然跃出的,撞得她心头一空。
她怔了片刻,才恍惚想起,这些年,霍云一直坐镇山寨。起初他也曾亲自押送粮草物资,陪她在前线待过几日。可后来,他年纪大了,腿脚慢了,山路一走便喘,骑马奔波也吃不消,她便劝他留在寨中主持后方,不再北上。再后来,战事频仍,她转战四方,守攻不歇,竟真如信中所说——已有两年多未再回过十里长山。
两年,她竟一次也没回去。
她依稀记得霍云那张总带笑意的脸,记得他在众人七嘴八舌时一锤定音的威望,记得他送她出征前说:“老霍我在这儿,你放心。”
她确实放心了,也确实把这份心放得太久。
直到现在,密信送至手中,她才骤然意识到——她许久未曾听人提起他的名字,更久未曾想起他的模样。这些时日,她习惯了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也习惯了将“身后之事”交给霍叔和顾长渊。粮道畅通,兵械齐备,调令有序,信件如常,她便安之若素,从不细问。
而如今,她不能不回去了。
不仅是出于情义——那是她最早跟随父亲时便敬重的长辈,是她接掌山寨初年无数次替她稳住局面的主心骨;更重要的是,山中运转至此全赖他调度统筹,他一旦无法主事,人心浮动之下,局势便极易生变。
她必须亲自回去。稳定大局人心,也重新挑定一个能接得住这份责任的人。
陆棠缓缓将信纸拢在掌心,久久未语。直到风从帐外吹入,掀动了案上的军图,才抬起头来,语声平稳如常:“去发调令,把防务暂交林枢。明日辰时,我启程回山。”
顿了顿,她又道:“不必张扬,调三十骑随行即可。”
她的声音仍旧不紧不慢,一如往日。只是等到命令一一下达,她低头折信时,指尖却不易察觉地颤了一下,花了很久才将那张薄薄的纸笺整齐收好。
从十里长山到如今的驻地,这条路陆棠走了两年,归途却只用了短短半月。马踏飞雪,一路疾驰。越往南走,沿途的风物便越发熟悉起来。那些曾无数次经过的小村庄、小渡口、山崖旁被风吹斜的松树,都依稀如昨。
她的脚步,却在这熟悉中,愈发沉了下来。十里长山还会是她记忆中的模样吗?那些她带出去的人,如今一个个留在了外头,化作战报上的名字。剩下的人,还会接纳她吗?那座她离开得太久的寨门,还会为她重新打开吗?
她想不明白,也不敢多想。
直到那道山门真正出现在眼前时,她才发现,自己的掌心竟已渗出一层薄汗。
山门如旧。青石砌墙,朱漆剥落,“十里长山”四字已有些斑驳,却仍旧峻峭遒劲。她隔着山风望了一眼,眼中一阵恍惚,仿佛又看见少年时跟在师兄师姐身后下山采买归来的自己。
山门前等她的人,是霍云的小孙子,霍安。
那是她小时候见过的孩子,如今再看,少年模样已不在,身量修长,神色沉稳,眉目间竟隐隐有几分霍云的影子。
他见到陆棠,立于原地,肃然行礼。没有多言寒暄,只低声道:“寨主,祖父听说您要回来,一直在挂念着,让我来迎您。”
陆棠点了点头,嗓音微哑:“他……还好吗?”
“前些日子病得急,昏了两天两夜,连话都说不清,” 霍安顿了顿,目光轻垂, “好在熬过来了。大夫说命是保住了,只是年纪大了,病去如抽丝,人还虚着。”
他似乎犹豫了一下,又补了一句:“这两天人醒得勤了,唠唠叨叨地催着我们写信告诉您,却又总追问人是不是快到了。”
陆棠抿了抿唇,轻轻攥紧了马缰。
霍安转身在前引路,她翻身下马,一步步跟着他往山中走去。
山路幽深,落叶覆地,鸟声清远。那年她带着大家誓师出山时意气风发,脚下生风,如今归来却觉得几乎每一步都像踩在心上。山风扑面而来,夹着旧时的味道,山中暮鼓声自高处传来,低缓沉沉,一声声落进耳中,像是召唤,也像是一句句无言的质问。
她跟着霍安一路长驱直入,穿过两道院门,径直入了内堂。
屋内炭火温暖,榻上的人尚在沉睡,呼吸轻浅,几不可闻。陆棠一眼望去,只觉得胸口一滞。记忆中的霍云,身形魁伟,声音洪亮,稳如磐石;可如今,那张脸已瘦削嶙峋,鬓发花白,连眉骨都显得稀薄。
她怔立片刻,霍安欲上前将祖父唤醒,却被她轻轻抬手制止了。她在床前坐下,静静望着熟悉又陌生的面孔。
不知过了多久,榻上的人微微动了动,缓缓睁开眼。
“唷,真回来了。” 他咧了咧嘴角,声音发虚,却仍旧带着那点熟悉的调侃。
陆棠靠近几分,坐在床边,轻声道:“回来了。”
“多大点事,也值得你亲自跑这一趟?” 他哼了一声,眼角微微发红,“这群小子大惊小怪,净是没事找事。” 他话虽带笑,可声音已不似往昔那般中气十足,语尾发虚,气息断断续续。
“听说您昏了两日,这还不是大事?”
“死不了,” 霍云摆摆手,嘴角勉强上扬, “大夫都说了,命硬得很,哪那么容易倒。”
说完,他微微喘了几口气,像是缓了一缓,才将目光重新落回她脸上:“你回来……前线没出什么岔子吧?”
“没事,” 陆棠答得很稳, “最近几处交锋都在掌控内,整体安稳,林枢带得住。” 她简略地将近来战况挑重点讲了,平铺直叙,既不避重就轻,也未添油加醋。
“棠丫头……你不容易啊。一个女娃娃,撑到现在……这年头,又苦又险。” 她没有说,霍叔却听懂了。
“这一路还顺利吗?”
“嗯,没什么事。”
“回来也好。” 霍云微一颔首,眼神柔了些:“歇歇吧。你在外面转太久了,早该歇一歇。林枢那帮小子,也该学着独当一面了。不能总仗着你在,就什么都靠着你。”
“是。” 陆棠低声应了一句。
霍云咳了两声,声音略哑,侧过头靠在枕上,过了一会儿,像是想起了什么,眼神又转回来:“你……是不是也好久没见小顾了?”
陆棠微怔,抬眼看他,片刻才轻轻“嗯”了一声。
“他那小子……也不容易。你啊,这回既然回来了,也别忙着什么事都先自己扛起来。也记得,抽空去见见人家。”
陆棠在床前静静垂眸,片刻,才低声道:“我会的。”
霍云看着她,微微点了点头,像是终于放下了一桩心事,眼角的纹路在炉火光中铺开,轻轻合上眼,靠在枕上长长出了一口气。
第54章 山河未定,世事仍旧翻涌,但……
看霍云无恙, 陆棠心里悬着的大石总算落了地。屋内炉火还温着,她小心翼翼地站起身来,回头看了一眼榻上的老人, 目光柔软,随后转身离开。
正如霍云所说,她回来的消息尚未传开, 山寨里的事务一时还未找上门来。她没有直接折回前院, 而是顺着一条幽静的小路,朝顾长渊的院子走去。
风穿过松枝, 轻轻卷起石阶边的落叶。
陆棠一路无声,步履沉稳, 心却悬着。她怕在半道上遇见人,尤其是那些熟悉的叔伯阿姨——他们的儿子, 丈夫,随她出征,如今却未能归来。
她怕看见他们的眼神,怕那些沉默里比责难更沉重的凝视, 也怕自己站在他们面前,不知该说什么,又说不出口。
好在, 这一路都很安静。
风大, 山中人少。山路尽头没有脚步声, 只有两只黄犬卧在檐下,懒懒地晒着最后一点阳光。见她走近, 也只是懒懒地抬眼看了一眼,随后又合上眼,趴了回去。
等到陆棠在顾长渊院前站定时, 天光已悄然变薄。
陆棠终于回来的时候, 山里的海棠花期已近尾声。天光朗朗,万里无云,天幕辽远而澄澈, 像极了她离开那日的样子。山风吹过,落英缤纷,漫山遍野的嫣红随风飘落, 洒满了蜿蜒山路, 铺上石阶,也悄然落在守在山门前那一众人的肩头袖角。
顾长渊静坐在人群之中, 披着一件黑色宽披风,薄毯覆膝, 左手虚虚扶在轮椅上,身姿端正, 目光穿越人群静静地落向山下的小路。
不多时,视线尽头忽有尘土翻卷而起,十数骑快马自林道深处破风而来,蹄声如鼓。
他微微眯起眼, 静静地看着那抹熟悉的身影,从模糊的远方踏风而归。她的速度极快,尘沙纷飞间, 鬓角的碎发随风扬起, 在烈日映照的下, 她的轮廓在顾长渊的眼睛里一点点愈发清晰起来,如同墨色勾勒的画卷之上, 被浓彩缓缓晕染出一抹灼灼海棠红。
她越来越近了。
他不自觉地屏住了呼吸。
陆棠骑姿沉稳,身形挺拔,在颠簸的马背上依旧稳如磐石。绛红的骑装贴合着她的身体, 勾勒出一身利落干练的线条。由于常年习武的缘故,她的身形修长,腰肢柔韧,双腿劲瘦匀称。佩刀悬于腰间,刀鞘随马步轻晃,长发简单地束在脑后。风霜给她的脸上添了一层健康的红晕,那张脸上的五官不算柔美,却极干净明朗,微扬的眉峰下,一双眼睛亮得仿佛盛着天高水远、山川万里,流光潋滟,动人心魄。
她翻身下马,单手握缰,脚尖轻点便已稳稳落地,动作干脆利落。身侧的尘烟尚未散尽,目光便已在第一时间落到了顾长渊身上,那一眼没有言语,却将归途上的挂念、奔波、牵系尽数写在眼底。
不过她也只是看了他一眼,确认他安好,便很快收回目光,视线一转,落向山寨众人,语气一如往常那样简明爽朗:“都站在这里迎接我作甚?不是该各司其职?山寨这几日可有大事?”
霍云拱手迎上,神色里带着亲切的笑意:“寨主一路风尘仆仆,还是先进寨歇息一会儿吧,军务之事,待稍后再议不迟。”
陆棠拍了拍他的肩膀,眼中亦是带笑,语气却不失沉稳:“我不在的这些日子,霍叔辛苦了。”她略微收敛神色,目光沉静,“情况如何?”
霍云敛了笑意,拱手回禀:“一切如常。只是这段时间来了几拨新客,听闻十里长山广招能人异士,现已入山,正在逐一查验身份来历。”
陆棠微一点头,眉眼之间多了一分审慎:“稍后议事厅再详谈,霍叔,你先去安排。” 她话锋一转,视线已落在不远处的赵恒与顾野身上,语气清简利落:“军务可还照常推进?”
赵恒闻声上前一步,拱手应声:“顾先生坐镇,军中操演有序,演阵按时完成,无一日懈怠。”
她听罢轻轻一笑,眼中多了一丝放松:“那便好。”
众人围绕着她,一一回禀着山寨这些时日的情况。她边走边听,时而点头,时而给予指示,偶尔也停下脚步与老兄弟们开上两句玩笑,一言一句间,将一众人心重新拢于掌中。她就像一阵山风归来,自然、迅捷、不着痕迹,却又不容忽视。一切就像是船舵终于归位,风帆张紧,十里长山终于再次有了方向,有了主心骨。
顾长渊静静地看着她,听她清亮沉稳的声音在耳畔回响,听她重新接掌山寨事务的利落调度,看着她身上的绛红色骑装,在阳光下被镀上锋锐的光泽。她站在人群中央,逆光而立,剪影修长挺拔,,如同岁月亲手打磨出的一柄锋刃,温和厚重却不失锋芒。
这是他们相识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长久分离。
顾长渊在这一刻,突然意识到——时间已经过去了这么久了,他们竟然已经认识了这么多年。
而她,也已在时光与风浪中,悄然长成了。
议事厅中的人一直到黄昏时分才渐渐散去,整个厅堂终于归于沉寂。窗棂微微敞开,山风穿堂而过,卷着残存的海棠花瓣,在地面悄然打转,花瓣旋舞片刻,又静静坠落。
顾长渊等在轮椅里,听着最后一人的脚步声缓缓远去,目光微微一动。随后便听见了熟悉的脚步声,由远及近,稳稳朝他走来。
她走到他身前,弯下腰,熟练地解开他腰上的束带,顺手帮他揉了揉僵硬的右肩。然后,蹲下身缓缓扶住他,声音温柔:“慢点,我扶你站起来歇一会儿。”
她托着他的右臂帮他环住自己的肩膀,扶住他腋下,轻轻一带,引导着他缓缓起身。他的平衡感依旧不稳,右腿瘫软,左腿虚弱,整个人几乎都压在了她的支撑之上。而她毫不迟疑的稳稳扶住了他。她站得笔直,双臂环绕住他的腰,小心地替他整理好双腿的姿势,将他轻轻地贴近自己。然后,微微偏头,收紧手臂,慢慢地,深深地抱住了他。
她最喜欢这样抱着他。
她的手掌贴在他的背上,感受着他细微起伏的呼吸,耳朵贴在他的肩膀上,听着他缓慢却有力的心跳,闭了闭眼。鼻尖贴着他颈侧的衣襟,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令她心头多日的焦躁倏然落定,找回了失落已久的安心。
“你又瘦了。” 她嗓音低沉,带着一点责备。
顾长渊听见这话,忍不住轻笑:“我若胖了,你岂不是要嫌我练兵不积极?”
陆棠闷哼一声,微微收紧手臂,将人更紧地扣进怀里,声音低柔,带着些许撒娇的意味:“你回信不积极。”
顾长渊抬手,指尖轻点了点她肩膀,语气里透着笑意:“你每封信都比我的军报厚,沿途鸡毛蒜皮的事全写一遍,我哪里赶得上?”
她抬起眼,目光中透出一丝不怀好意的威胁:“所以呢?”
“所以,” 顾长渊低头,眼神温柔得几近沉醉,声音也温软了几分, “以后不敢了。”
陆棠这才满意地嗯了一声,将额头轻轻抵在他肩上,细细同他说起她沿途的见闻,跟他分享她这一路上的艰难与委屈——讲她如何应对赵颂的试探,如何在谈判桌上周旋,如何斡旋南境局势,如何让自己一次次全身而退。
顾长渊听着,有一搭没一搭地应着,时不时点头,偶尔低声笑着调侃她几句,也看着她,看着她眼底的光,听着她在他耳边轻声诉说着这一段分别的日子。
直到最后,陆棠停了下来,轻轻抬头,看向他的眼睛,眸光微微闪动,嗓音低柔:“顾长渊,我回来了。”
顾长渊静静地看着她,嗓音低哑,却温柔至极:“欢迎回来,陆棠。”他顿了顿,缓缓抬起左手,轻轻覆在她的后背上。然后,低声补了一句,嗓音轻柔得像是落在黄昏山林间的一阵晚风:“我很想你。”
山寨的夜色悄然降临,窗外的天幕被晚霞染得酡红。余晖洒进厅中,将他们交叠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第52章 抉择 各位,这一局我们必须赌。否则,……
有陆峥绝不归顺的遗志在前, 陆棠向山寨众人坦承自己的打算时,议事厅中一片哗然。
“寨主,这怎么行?” 三长老猛地拍案而起, 声如洪钟,满脸通红,“老寨主当年说过, 十里长山只守山河, 不入庙堂!他才走多久,你就把这话忘了?”
“燕北川虽有雄才, 可如今天下尚未可知,我们就这样选边站了?这不是拿全寨人的命去赌一个空名!”
“说到底, 燕北川又不是皇室正统,言不正则名不顺, 名不顺则事不成——这决策未免太草率了些。”
“齐帝虽腐,可终归是天命所归。若将来王朝中兴,我们岂不是自绝于天下?”
厅中众声汹涌,年长的几位长老神色各异, 年轻一辈虽多有热血者,却也不乏有人眉头紧锁,低声与身边人交头接耳, 眼中闪过犹疑之色。众声交错翻涌, 如锅中沸水, 掺杂着惊惧、愤懑、不安与动摇,愈煮愈烈。
而陆棠, 始终静静站在堂中,背脊笔直,神情沉定。
她不急不缓地等着, 等所有的怒声、质问、犹豫都被一一抛出,等到厅内喧哗渐息,众人气尽声落,才终于缓缓开口,嗓音不高,却字字清晰、铿锵:“诸位,当年我父亲未曾低头,是因为那时他可以不低头。可今日的十里长山,还有选择的余地吗?”
厅堂霎时一静,所有人下意识看向她。
她走向墙边的山河图,抬手,指尖落在十里长山周边的山势上:“四境动荡,南有李肃,西有赵颂,北境铁骑已越封州,而我们占据的不过一隅之地。”
她回身环顾四周,目光一一扫过众人:“我们可以继续等。但谁能保证,等来的不是一场灭顶之灾?”
有人忍不住低声争辩:“可我们山险路绝,又非孤城,守上十年也非难事。”
陆棠转头看他,声音冷静:“守不守得住,取决于来的是谁。当年魏承骁带的是残兵游勇,我们尚可抵挡。可若来的是一个统一朝廷的正规军,背后有四海粮草、人心正统——你拿什么守?”
这句话出口,厅中一时无言。
陆棠语声稍缓,却更为沉着:“当年我父亲能够以一己之力创立十里长山,齐朝已朽,朝纲不振。可若下一个一统天下的真命天子崛起,又有哪个皇帝能容我们在他眼皮子底下称王称霸?你们是觉得别人永远看不见我们,还是觉得这山够高,能挡一世天命?” 这番话,不疾不徐,却直指要害。厅中几名的统领交换了一下眼色,神情已经不复先前的激愤。
陆棠停了一息,再开口时语调更为坚定:“如今之计,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趁乱局未定,搏一个未来。”
她转身缓步回到主位前,不疾不徐地继续道:“燕北川,我已亲自见过。他治军严明,不藏私,不重门第,麾下强将如云,能臣辈出。南有江南商贾归附,北有河中水师效命。他如今缺的,不过是一个立场——一面旌旗,一份象征正义与人心的归附。”
“而我们,正好能给。”
她的目光如刀锋般掠过厅堂每一个人:“各位,这一局我们必须赌。否则,终有一日,别人的铁骑将会替我们做出选择。”
厅堂内陷入了长久的沉默。陆棠等了等,又看着众人,嗓音平稳:“或者说——你们之中,有谁还有更好的法子?”
这一声,沉如金石,落地生响。
半晌,角落中有人轻咳一声,缓缓起身,语气里夹着几分不服,也有几分感慨:“寨主……你说得天花乱坠。我们这些老骨头,听不懂什么天下大势。可你既然早已定下,何必又摆出同我们商量的样子?我老季,怕的是这个?”
陆棠的神色里带上尊重之意,话中之意却未退半步:“季叔,你是寨中老人,我尊你一句。可我今日摆在这里的,不是虚情假意的询问——是要大家看清楚,这一步若踏出去,就不能再回头。”
她缓声继续:“你们说得没错,这是一场赌,赢了,自有封地爵位;输了,就马革裹尸。十里长山不讲一言堂,今日我把话放在这里——愿与我同行者,咱们同上同下;若有不愿者,也可留在山中,守你们愿守的东西,我们会守到底,直到……守不住为止。”
这一刻,整个厅堂静得落针可闻。众人面面相觑,却再无人开口。
片刻后,一直沉默不语的霍云终于动了。
他缓缓起身,望着厅中静默的人群,半晌,长长吐出一口气,低声开口:“寨主,你既已决意,那老霍——便与您站在一处。”
言罢,他转过身来,缓缓扫过仍带犹疑神色的长老与头领:“诸位兄弟,我霍云誓死随寨主同行。你们若尚有异议,现在便说;可若已定下,这条路便再无回头的可能,我们一同全力以赴。”
这句话,像是一锤定音,敲定了众人的立场,也斩断了所有拖延和观望的余地。
短暂的沉默之后,终有数人低声开口,随后回应如星火燎原,声音愈聚愈齐。一道道身影走上前来,众人一一抱拳躬身,声音由低转高,终汇成一句:“谨遵寨主号令!”
陆棠立于主位之前,望着这一幕,神色无喜无悲,唯有眸光深处,一点沉沉的光亮微微晃动。她微微点头,环视一圈众人,声音平稳:“既如此——从今日起,清点子弟兵,筹备兵甲粮饷,整军备战。”
这一声落下,似有风自堂外而入,拂过案上的山河图,卷起图角轻轻一扬,翻飞之间,仿若旌旗猎猎。
她的声音在厅中回荡,干脆沉稳,宛若斧钺一击,斩断旧局,划开新章,十里长山几十年来最重要的一道分水岭就此落定。
自此,十里长山,正式归入燕旗。
在众人面前,陆棠果决自信。她力排众议,定下大计,令山寨清点兵力,整顿粮草,筹备兵甲弓弩,为即将到来的战事做好万全准备。一字一句,掷地有声,从容如常,没有半分动摇。可当议事厅的门在她身后缓缓合拢,喧嚣骤然远去,山风扑面而来,她才猛然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疲惫,仿佛整个人都被抽空了力气,只剩一副支撑已久的壳。
她转身,踏入夜色,穿过洒满月色的回廊,推开顾长渊院门。
屋内灯火未熄,静谧温暖。顾长渊靠坐在软枕上,面前摊着棋盘,正与自己对弈。黑白棋子错落其间,局势已入胶着。他听见门响,指间一顿,随即抬眸朝她望来,眸色沉静如夜。
陆棠站在门口,看着他,也看着那盘久未落子的残局。她来的时候还未完全从“决策者”的身份中抽离,步履匆匆,脚下生风,可推门一刻,暖光扑面而来,她看见他静静坐在那里,不急不问,只等她走近,等她开口。她忽然觉得心口闷了一下,有一根绷得太紧的弦,终于松动了。
她走到他身边,低声道:“我能靠着你歇一会儿吗,就一会儿?”
他没有多言,只是将棋盘递给她,看着她把它稳稳放在一旁,然后任她靠近,躺到他身侧,手覆在眼上,像是真的睡过去了。
屋中一时无声,唯有灯火微微跳动。
良久,陆棠忽然开口,声音低得像是一片叶子,在这寂静的夜色里随风而落:“……如我们所料,霍叔还是帮了我。”她蜷起一条腿,嗓音微哑,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意,“今天,他们又一次向我效忠了。”
她靠着他,不知道自己此刻心里是什么滋味,只是淡淡地平铺直叙下去:“我接受得很平静,可我知道——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也许回不来了。”
顾长渊没有立刻回应。他听得出她话语中的重量,也明白她为何此刻来见他,他知道,她需要休息。他静静听着,直到沉默渐深,才低声开口:“你带他们走入这乱局,博的是未来。你在做正确的决定。”
陆棠的指尖一顿,掌心微凉。
“可那是很多条命。” 她仰面躺着,看着眼前的床幔,声音发涩,微微颤着,“我不可能带着所有人回来。”
她终于说出了这句话——战争的残酷,乱世的无情,在这一刻,她终于正视了这个事实。
她做出了抉择,带着十里长山踏入风暴之中,可她仍然害怕。若局势有变,她将亲手断送他们所有人的归途。这是她至今为止,最艰难的一次决策。烛火摇曳,映照着她眉宇间罕见的迟疑。她一向无所畏惧,可这一次,她的肩膀上担着的是整座山寨,一万子弟兵的生死。
她能清晰地感受到这份重量。
顾长渊依旧静静地听着。他太清楚这种感觉了——这种身处漩涡之中,左右权衡,终究不得不做出取舍的疼痛。他曾经也站在过这样的地方。
于是他缓缓抬起左手,轻轻覆上她的手,指节微微收紧,声音低沉而有力:“陆棠,你已经做了所有能做的努力。”
陆棠没有应声。
“你为他们筹得最好的弓弩、最好的战马。” 顾长渊看着她声音的方向,语气温和而笃定,“淮西财力支撑,兵甲齐备。他们知道为何而战,也知道自己在跟随怎样的首领。”
“你不是送他们赴死。” 他一字一顿,“是带他们去求生。”
“你要相信他们。也要相信你自己。”
陆棠指尖微微收紧,掌心传来一点滚烫的热度。她缓缓转身,将头埋进他肩膀,像是在那熟悉的气息中找到了片刻的喘息。
良久,她轻声吐气,低低道了一句:“……可惜,我们又要分别了。”
夜风拂过,卷起窗棂外飘落的树叶,带起细细簌簌的声响,像是一声柔软的叹息,飘落在两人交握的手指之间。
顾长渊望着她,忽然勉力转身,伸手将她彻底拥入怀里,左手抚上她的发丝,轻轻揉了揉,像是许多年前她年少时那样。他的声音很轻,不动声色地承诺:“还早着呢。还有很多时间。”
“我会等你回来。”
这年十月,燕北川终于等到了中原战乱不休、军阀混战,打成一锅粥的时机,竖起了反旗,以“燕”为国号,正式踏入争霸天下的棋局。他的旗帜一立,江南、河中各地纷纷响应,一时间声势浩大。而这当中最令人震动的,是十里长山的加入。
这座曾被视作江湖与庙堂之间分水岭的山寨,自建寨以来,始终独立于朝堂之外。陆峥一生行侠仗义,刀锋所至,江湖敬服。他未曾臣服过任何朝廷,即便是齐朝,也无法让他低头。可如今,他的女儿——陆棠,却率领十里长山的子弟兵,站在了燕王的阵营之中。
十里长山也很快迎来了它诞生以来最重要的一次出征。
山风猎猎,旌旗翻飞,沉沉鼓声,似雷霆滚滚,震彻云霄。漫山遍野的铁甲在日光下熠熠生辉,,寒光交错,映照着即将奔赴战场的将士。
陆棠身披银甲,立于高台之上,目光沉稳如炬,俯瞰着整齐列阵的战士,肩背挺拔,腰悬佩刀,披风在风中猎猎作响。她迎着一道道炽热坚定的眼神,缓缓开口:“十里长山的兄弟们!”
她的声音穿透风声,浑厚而有力,回荡在山谷之间,重重撞进每一个人的胸膛。
“今日,我们踏入乱世,不是为了苟且偷安,而是为了十里长山的未来!” 她抬起手,抽出腰间长刀,寒光逼人,直指长空。“自开山立寨至今,我们从未屈膝,亦未曾被任何势力奴役!今日,我们踏出这座山,不是为了臣服,不是为了替人作嫁衣,而是为了自己。我们要在这乱世中杀出一条路,夺下一席之地!”
她的嗓音愈发高昂,如战鼓催征,气势如虹——“我们行走江湖,求的是义,守的是信!今朝出征,不为一己之私,而是为了生路——为了这片山河间不灭的薪火!”
“今日一战,若生,还乡!若死——” 她略顿,眸光凌厉,掠过台下那一张张年轻的无所畏惧的面庞: “——黄沙埋骨,亦无悔!”
“无悔!” 万千战士齐声呐喊,声震山林,响彻云霄。
顾长渊坐在轮椅里,望着她立于高台之上,银甲耀日,刀光凛冽,衬得她仿佛烈焰中即将振翅的凤凰。她站在风里,目光不移,背脊笔直,像一柄真正出鞘的利刃,锋芒毕露,誓要在这乱世之中劈开一条血路,为十里长山杀出一个明日。
鼓声再响,战马嘶鸣。
山门洞开,铁骑如潮,蹄声隆隆,踏破尘埃,奔赴战场。
十里长山,在这一天,正式踏入了乱世烽火之中。
第53章 史书里的浪漫叙事下,乱世是……
此后的岁月, 是漫长的战争,是连绵不绝的厮杀,是一城又一城的争夺。
史书里的浪漫叙事下, 乱世是群雄逐鹿、风云激荡的燃情岁月,可那些文字,承载不了战场上的血肉横飞, 也刻画不出旷野间横陈的累累白骨。乱世落到真正的人间, 是鲜血浸透泥土,是烽火吞噬大地, 是人命如草芥,一将功成万骨枯。
陆棠率领的十里长山子弟兵, 凭借独特的强弩战术,在燕王麾下迅速崭露头角, 成为最精锐的队伍之一。他们开战时弓弩细密如织,破阵时势若雷霆,退守时固若金汤,阵型严整、攻守有度, 令敌人闻之色变。折损相较于其他队伍,亦不算惨烈。
可她身边的人依旧换了一波又一波。
那些昨日并肩作战的兄弟,那些一同围坐在篝火旁笑谈风生的人, 那些拍着胸膛说“此战之后痛饮三杯”的将士, 一个接一个地倒在了血泊里, 化为尘土,永远地留在了某座不知名的山谷里, 某片染透血的黄沙上。
起初,陆棠会在每一场战后亲自巡视战场,辨认尸首, 登记名册,将战死兄弟的佩刀擦净、遗物封妥,亲手为每具尸体盖上白布,拈香默哀。
可后来,死得人太多了。尸体来不及一一收敛,只能统一推入火堆焚烧,或就地挖坑掩埋。
她不再有力气,也没有时间。一场场恶战打下来,陆棠渐渐不再过问每一人的名字,如非必要也不再踏入战后的清理区域。偶有士卒小声念叨阵亡名册,她听着听着,便沉默地侧过脸去。她依旧与顾长渊书信往来,只是越来越少提及“十里长山”,笔下再没有“回去之后要重修寨门” “要教小姜学弓” 之类的闲言碎语,没有篝火、没有山风、没有旧人。没有未来。
她的神态日渐冷淡,动作愈发狠厉,决策也愈发果绝。
起初,她在夜袭前尚会耳提面命:“缴刀者不杀,不许辱尸。”
战到后来,出发前只留下短短一句:“动作快点,别留后患。”
她像是把所有的情感都藏了起来,将疼惜、悲悯、哀恸、软弱统统压入心底。然后用越来越缜密的指挥、越来越精纯的刀术、越来越不近人情的命令,把自己一点点铸成一柄利刃,随即继续奔赴下一个战场。
所幸,顾长渊此前的谋划,加上与赵颂的联盟,将李肃牢牢限制在南境,他们并未陷入两面作战的窘境。
而随着战线北推,时间越久,中原的民心越是倾向燕王——最初,是十里长山的义旗,是陆峥遗泽的号召。可时间一长,燕北川治下军纪严明,兵丁不扰百姓,有淮西的财力为其后盾,辖地亦不需要征收沉重的苛捐杂税。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看得见谁在烧杀抢掠,也看得见谁在肃清积弊、整饬世道,尝试在这废墟上,铺出一条生路。
于是,这一场一场的仗打下来,来投奔的人反而越来越多,逃兵归顺、起义军归附、流民请愿纳籍……燕北川的势力越发稳固。陆棠的名号也愈加响亮。
霍云病重的消息传来的时候,陆棠有一瞬间只觉得陌生。那两个字写在密信最末,一笔一划四平八稳,却又像是从某个遥远的时间缝隙里忽然跃出的,撞得她心头一空。
她怔了片刻,才恍惚想起,这些年,霍云一直坐镇山寨。起初他也曾亲自押送粮草物资,陪她在前线待过几日。可后来,他年纪大了,腿脚慢了,山路一走便喘,骑马奔波也吃不消,她便劝他留在寨中主持后方,不再北上。再后来,战事频仍,她转战四方,守攻不歇,竟真如信中所说——已有两年多未再回过十里长山。
两年,她竟一次也没回去。
她依稀记得霍云那张总带笑意的脸,记得他在众人七嘴八舌时一锤定音的威望,记得他送她出征前说:“老霍我在这儿,你放心。”
她确实放心了,也确实把这份心放得太久。
直到现在,密信送至手中,她才骤然意识到——她许久未曾听人提起他的名字,更久未曾想起他的模样。这些时日,她习惯了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也习惯了将“身后之事”交给霍叔和顾长渊。粮道畅通,兵械齐备,调令有序,信件如常,她便安之若素,从不细问。
而如今,她不能不回去了。
不仅是出于情义——那是她最早跟随父亲时便敬重的长辈,是她接掌山寨初年无数次替她稳住局面的主心骨;更重要的是,山中运转至此全赖他调度统筹,他一旦无法主事,人心浮动之下,局势便极易生变。
她必须亲自回去。稳定大局人心,也重新挑定一个能接得住这份责任的人。
陆棠缓缓将信纸拢在掌心,久久未语。直到风从帐外吹入,掀动了案上的军图,才抬起头来,语声平稳如常:“去发调令,把防务暂交林枢。明日辰时,我启程回山。”
顿了顿,她又道:“不必张扬,调三十骑随行即可。”
她的声音仍旧不紧不慢,一如往日。只是等到命令一一下达,她低头折信时,指尖却不易察觉地颤了一下,花了很久才将那张薄薄的纸笺整齐收好。
从十里长山到如今的驻地,这条路陆棠走了两年,归途却只用了短短半月。马踏飞雪,一路疾驰。越往南走,沿途的风物便越发熟悉起来。那些曾无数次经过的小村庄、小渡口、山崖旁被风吹斜的松树,都依稀如昨。
她的脚步,却在这熟悉中,愈发沉了下来。十里长山还会是她记忆中的模样吗?那些她带出去的人,如今一个个留在了外头,化作战报上的名字。剩下的人,还会接纳她吗?那座她离开得太久的寨门,还会为她重新打开吗?
她想不明白,也不敢多想。
直到那道山门真正出现在眼前时,她才发现,自己的掌心竟已渗出一层薄汗。
山门如旧。青石砌墙,朱漆剥落,“十里长山”四字已有些斑驳,却仍旧峻峭遒劲。她隔着山风望了一眼,眼中一阵恍惚,仿佛又看见少年时跟在师兄师姐身后下山采买归来的自己。
山门前等她的人,是霍云的小孙子,霍安。
那是她小时候见过的孩子,如今再看,少年模样已不在,身量修长,神色沉稳,眉目间竟隐隐有几分霍云的影子。
他见到陆棠,立于原地,肃然行礼。没有多言寒暄,只低声道:“寨主,祖父听说您要回来,一直在挂念着,让我来迎您。”
陆棠点了点头,嗓音微哑:“他……还好吗?”
“前些日子病得急,昏了两天两夜,连话都说不清,” 霍安顿了顿,目光轻垂, “好在熬过来了。大夫说命是保住了,只是年纪大了,病去如抽丝,人还虚着。”
他似乎犹豫了一下,又补了一句:“这两天人醒得勤了,唠唠叨叨地催着我们写信告诉您,却又总追问人是不是快到了。”
陆棠抿了抿唇,轻轻攥紧了马缰。
霍安转身在前引路,她翻身下马,一步步跟着他往山中走去。
山路幽深,落叶覆地,鸟声清远。那年她带着大家誓师出山时意气风发,脚下生风,如今归来却觉得几乎每一步都像踩在心上。山风扑面而来,夹着旧时的味道,山中暮鼓声自高处传来,低缓沉沉,一声声落进耳中,像是召唤,也像是一句句无言的质问。
她跟着霍安一路长驱直入,穿过两道院门,径直入了内堂。
屋内炭火温暖,榻上的人尚在沉睡,呼吸轻浅,几不可闻。陆棠一眼望去,只觉得胸口一滞。记忆中的霍云,身形魁伟,声音洪亮,稳如磐石;可如今,那张脸已瘦削嶙峋,鬓发花白,连眉骨都显得稀薄。
她怔立片刻,霍安欲上前将祖父唤醒,却被她轻轻抬手制止了。她在床前坐下,静静望着熟悉又陌生的面孔。
不知过了多久,榻上的人微微动了动,缓缓睁开眼。
“唷,真回来了。” 他咧了咧嘴角,声音发虚,却仍旧带着那点熟悉的调侃。
陆棠靠近几分,坐在床边,轻声道:“回来了。”
“多大点事,也值得你亲自跑这一趟?” 他哼了一声,眼角微微发红,“这群小子大惊小怪,净是没事找事。” 他话虽带笑,可声音已不似往昔那般中气十足,语尾发虚,气息断断续续。
“听说您昏了两日,这还不是大事?”
“死不了,” 霍云摆摆手,嘴角勉强上扬, “大夫都说了,命硬得很,哪那么容易倒。”
说完,他微微喘了几口气,像是缓了一缓,才将目光重新落回她脸上:“你回来……前线没出什么岔子吧?”
“没事,” 陆棠答得很稳, “最近几处交锋都在掌控内,整体安稳,林枢带得住。” 她简略地将近来战况挑重点讲了,平铺直叙,既不避重就轻,也未添油加醋。
“棠丫头……你不容易啊。一个女娃娃,撑到现在……这年头,又苦又险。” 她没有说,霍叔却听懂了。
“这一路还顺利吗?”
“嗯,没什么事。”
“回来也好。” 霍云微一颔首,眼神柔了些:“歇歇吧。你在外面转太久了,早该歇一歇。林枢那帮小子,也该学着独当一面了。不能总仗着你在,就什么都靠着你。”
“是。” 陆棠低声应了一句。
霍云咳了两声,声音略哑,侧过头靠在枕上,过了一会儿,像是想起了什么,眼神又转回来:“你……是不是也好久没见小顾了?”
陆棠微怔,抬眼看他,片刻才轻轻“嗯”了一声。
“他那小子……也不容易。你啊,这回既然回来了,也别忙着什么事都先自己扛起来。也记得,抽空去见见人家。”
陆棠在床前静静垂眸,片刻,才低声道:“我会的。”
霍云看着她,微微点了点头,像是终于放下了一桩心事,眼角的纹路在炉火光中铺开,轻轻合上眼,靠在枕上长长出了一口气。
第54章 山河未定,世事仍旧翻涌,但……
看霍云无恙, 陆棠心里悬着的大石总算落了地。屋内炉火还温着,她小心翼翼地站起身来,回头看了一眼榻上的老人, 目光柔软,随后转身离开。
正如霍云所说,她回来的消息尚未传开, 山寨里的事务一时还未找上门来。她没有直接折回前院, 而是顺着一条幽静的小路,朝顾长渊的院子走去。
风穿过松枝, 轻轻卷起石阶边的落叶。
陆棠一路无声,步履沉稳, 心却悬着。她怕在半道上遇见人,尤其是那些熟悉的叔伯阿姨——他们的儿子, 丈夫,随她出征,如今却未能归来。
她怕看见他们的眼神,怕那些沉默里比责难更沉重的凝视, 也怕自己站在他们面前,不知该说什么,又说不出口。
好在, 这一路都很安静。
风大, 山中人少。山路尽头没有脚步声, 只有两只黄犬卧在檐下,懒懒地晒着最后一点阳光。见她走近, 也只是懒懒地抬眼看了一眼,随后又合上眼,趴了回去。
等到陆棠在顾长渊院前站定时, 天光已悄然变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