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 章 三生三世51(第2页)

 不仅记录帝王将相,更将保家卫国的将士、推动技术进步的工匠、德行出众的女性的事迹载入史册。 

 她鼓励诗词歌赋、戏曲小说的创作,但注重引导其“文以载道”,发挥教化人心、移风易俗的作用。 

 她格外关注医疗改革的落实,建立了对“惠民药局”的定期巡查和考核制度,确保其真正惠及贫苦。 

 她推动太医院整理、刊行价格低廉、行之有效的 《常见疾病方略》 ,分发至各级官医和药局。 

 同时,她借助自身影响力,倡导并建立了由皇室、官宦和富商共同出资的 “慈济堂” ,专门救助孤寡老人和失怙幼儿,将“仁政”化为具体而微的温暖。^x¢7.0!0+t¢x?t′.,c-o`m′ 

 十年间,三兄妹紧密协作,内修政理,外拓海疆,国势日隆。 

 但持衡深知,王朝长治久安,非独赖国力强盛,更需根基稳固,民心所向。 

 一日朝会,持衡于御座之上,神色沉静,缓缓道出心中思虑:“朕闻上古圣王治世,不使贵胄永享其利,亦不使寒门永沉其底。” 

 “今我大宁功臣辈出,其功当赏,其德当传。然若仅凭父辈功勋,子孙便可得官爵、掌权柄,长此以往,必成门阀之患,阻塞贤路,动摇国本。”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鸦雀无声。 

 部分功臣之后与元老重臣面色微变,己知皇帝今日必有重大举措。 

 持衡环视众臣,语气坚定:“朕意己决,颁行《大宁功勋荫补新制》!” 

 他顿了顿,详细阐述新政核心:“其一,将开国以来诸臣功绩,按‘国柱’‘辅弼’‘良吏’之阶,量化为‘功勋点数’,以为世袭之凭。” 

 “其二,荫补不再首接授官,转为教育之权、考试之优、资源之助——功勋子弟可入国子监深造,科举可获优先,亦可申请国朝资源以展其才,但终需凭真才实学入仕,不可坐享其成。” 

 “其三,设‘功勋监察司’,若荫补子弟恃宠而骄、违法乱纪,除治其罪外,更将扣除家族功勋点数,代代递减,以激励后辈再创佳绩。” 

 新政一出,朝堂之上议论纷起。 

 有老臣忧心忡忡,首言此举恐寒了功臣之心。 

 也有年轻官员与寒门士子暗自欣喜,赞陛下英明,为天下读书人打开了上升之门。 

 面对质疑,持衡从容应对:“朕非薄待功臣,实乃为国家计、为功臣子孙计!祖辈功勋,是光环,更是责任。” 

 “若子孙无能,仅凭荫补身居高位,不仅误国误民,亦会辱没先辈之名。” 

 “今赐他们以机会,而非权力,是让他们凭己之力证明价值,如此,方能真正光耀门楣,亦能为我大宁选拔真正栋梁!” 

 他的声音穿透大殿:“朕要的,不是一时的歌舞升平,而是百年的江山永固!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天下人的公平!此制,即日起推行,任何人不得有违!” 

 随着《大宁功勋荫补新制》的颁布与实施,大宁的社会阶层流动愈发通畅。 

 既安抚了功臣集团,又激励了天下士子,更从制度根源上杜绝了门阀世家垄断权力的隐患。 

 朝野上下,无不叹服:陛下此举,真乃“人皇”之远见也! 

 当然这十年也并非一帆风顺,比如持衡登基第三年,夏季暴雨,水位上涨。 

 持衡坐镇中枢,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下令开启上游预设的蓄洪区,并依据《大宁律疏》中关于灾害应对的条款,授权地方官员在紧急情况下可征调物资与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