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教育燎原与强军基石(中)(第3页)

 在军事学院的学员们如海绵吸水般,全身心沉浸于知识的海洋,如饥似渴地汲取军事智慧之时,整个东北大地也随之掀起了一阵教育热潮。章学良深刻意识到教育对于国家未来的深远意义,毅然决然地颁布政令,以铁腕手段大力推动义务教育的普及。政令明确规定,凡是适龄儿童未能按时入学,其家长将面临罚款惩处,章学良试图以此强硬措施,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接受教育的宝贵机会,为东北的未来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同时,为了让教育工作者能够心无旁骛地投身教学,他特意下令教师薪资由官府首接发放,杜绝任何形式的克扣行为。这一举措从根本上保障了教师队伍的稳定,极大地提升了教师们的教学积极性,让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培育祖国未来栋梁的伟大事业中。 

 面对师资短缺这一棘手难题,章学良展现出非凡的创新思维与果敢行动力。他巧妙地从系统中兑换来师范院校的先进教学大纲,随后精心组织当地的私塾先生参加培训。在培训过程中,私塾先生们深入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努力实现自我转型,力求成为能够适应新时代教育需求的合格教师。他们的加入,为东北教育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让这片黑土地上的教育事业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 。 

 在抚顺矿区这片饱经岁月磨砺与工业烟尘熏染的土地上,一座由废弃厂房艰难改造而成的矿工子弟学校静静伫立。斑驳的墙壁犹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无声地诉说着往昔机器的轰鸣与喧嚣。昏暗的光线从破旧窗户的缝隙中艰难挤入,在布满灰尘的课桌上投射出一片片不规则的光影,恰似岁月的斑驳印记。 

 教室里,二十岁的女教师陈雪梅身姿笔挺,她面容清瘦,却有着一双坚毅的眼眸,此刻正全神贯注地教导孩子们认字。黑板是由粗糙木板简单刷漆制成,那略显斑驳的黑色表面上,“工人”“国家”“自强” 几个大字被陈雪梅写得苍劲有力,每一划都仿佛蕴含着冲破困境的磅礴力量。“同学们,跟着老师念,” 陈雪梅轻轻敲了敲黑板,清脆而坚定的声音在并不宽敞的教室里悠悠回荡,“我们工人,要做国家的主人!” 

 在昏暗的角落里,矿工老张背对着众人,偷偷抬手抹了一把眼泪。他那十二岁的儿子,原本按照命运的安排,早该像他一样,下到那暗无天日的矿井中,开启挖煤的艰辛生涯。可如今,孩子却能坐在宽敞明亮、洒满阳光的教室里读书。每当下工后,老张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总会小心翼翼地捧起儿子的课本,用他那因常年劳作而布满老茧、关节粗大的手

,笨拙地指着书上的字,跟着念道:“人…… 人…… 人之初,性本善……” 那声音带着一丝生涩,却满含对知识的敬畏与对新生活的憧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