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新华工业新图谱(二)(第3页)
与此同时,三十名汉斯国化工专家的 “履历” 己被妥善存入档案库。这些履历中,详细记录着专家们的教育背景与工作经历,从汉斯国顶尖学府的求学时光,到参与过的重大化工项目,每一处细节都清晰呈现,看上去真实可信,仿佛能让人看到他们在化工领域深耕多年的身影。
章学良果断行动,在黄河北岸圈出两千亩开阔土地。这片土地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无疑是建厂的绝佳之地。为掩人耳目,对外宣称 “与美国杜邦公司共建化工基地”。很快,第一批 “进口” 的石油焦从琴岛港运抵。只见黑褐色的石油焦堆积如山,在阳光下泛着独特的光泽。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些石油焦实则是系统利用能量转化而来的产物,其品质远超普通石油焦,堪称化工生产的优质原料。
其余工业礼包的选址皆暗藏深意,每个项目都如精密齿轮般契合着战略布局:
在冰城,松花江畔的大型食品加工厂破土动工。这条流淌千年的江水,不仅孕育了肥美的水产,更让两岸黑土地生长出颗粒饱满的东北大豆。以 "与尼德兰联合利华合作" 为幌子,厂区内生产线日夜轰鸣。从传统豆制品到现代休闲零食,从鱼鲜罐头到速冻水饺,丰富多样的食品源源不断产出,不仅满足了百姓餐桌上的需求,更悄然构建起庞大的食品工业网络。
大同境内,石灰石矿脉绵延起伏,为工业建设提供天然馈赠。大型水泥厂在此落地,号称 "引进丹麦史密斯公司全套设备"。高耸的窑炉吞吐着原料,磨盘转动间,优质水泥如黑色溪流般倾泻而出。这些凝结着工业智慧的建筑材料,将被运往城市乡村,成为道路桥梁、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的坚实根基。
西北边陲的包头,大型钢铁厂的投产完善了重要工业拼图。与周边铁矿形成的产业链,极大降低了原料运输成本。火红的钢水在转炉中翻滚,经过连铸连轧,最终成为各类钢材产品。对外宣称 "与比利时冶金公司合资" 的背后,实则是我国自主钢铁工业的蓬勃发展。这些钢铁制品,将为机械制造、交通建设等领域注入强劲动力,支撑起国家工业发展的脊梁。
每一处选址都经过精密计算:原料产地的距离,确保原材料能及时、
低成本地运抵工厂;交通枢纽的便利性,便于产品的运输和销售;劳动力成本的高低,合理利用人力资源;甚至包括与周边工厂的配套距离,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提高整体生产效率。当各地同时传来 “外国考察团抵达” 的电报时,章学良看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红色标记,仿佛己听见机床轰鸣与蒸汽 whistle 的交响,那是工业发展的声音,是北方崛起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