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新华工业新图谱(四)(第2页)

 当 75 毫米线膛炮发出第一声怒吼,震耳欲聋的炮响撕裂了试车场上空的寂静。炮口喷出的硝烟如同一朵黑色的死亡之花,在凛冽的寒风中迅速扩散。~如¢蚊^旺¢ ¨首?发^ 

 章学良站在观察台上,紧握的双手微微颤抖。透过弥漫的硝烟,他仿佛看到了未来战场上,这些钢铁洪流碾碎侵略者的履带,保卫国土的壮烈场景。每一辆坦克都是移动的堡垒,每一发炮弹都是复仇的雷霆。 

 这不仅是一件武器的诞生,更是华夏军工迈向自主研发的里程碑。它预示着新华军的军事力量即将迎来质的飞跃,也向世界宣告:华夏,不再是那个只能被动挨打的弱国。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一个崭新的军工时代,正随着这声炮响,缓缓拉开帷幕。 

 “对外称‘新汉合资(新华军、汉斯国)重型机械厂’,主营‘工程履带车’生产。” 章学良执笔,在保密手册上郑重记录。钢笔尖划过纸面,留下的字迹工整而苍劲,仿佛每一笔都镌刻着沉甸甸的使命。他顿了顿,继续写道:“厂区围墙统一加高至五米,顶部架设电网 —— 对外宣称是防范工业间谍,实则是为了掩护地下弹药库的秘密工程。” 

 这处精心设计的地下空间,将成为维系坦克战力的核心枢纽。成吨的穿甲弹、高爆弹,以及数百吨精炼燃料,都将在这里得到妥善存储。每一枚弹药、每一升燃料,都承载着未来战场上扭转乾坤的希望。 

 在人员部署上,系统调配的三百名战车技工早己就位。他们身着特制工装,胸前绣着醒目的 “德资学徒” 字样,俨然是一群正在接受培训的普通工人。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他们工装口袋里总是藏着一本《坦克维护手册》—— 这可不是普通的技术资料,而是系统精心编制的 “坦克养护宝典”,涵盖了从引擎故障诊断到履带应急修复的全套技术方案。有了它,即便在

最恶劣的战场环境下,这些战车也能时刻保持最佳作战状态。 

 “综合类陆军军事学院” 的选址敲定在保城。这座古城承载着厚重的军事教育基因 —— 原北阳陆军学堂的旧址上,青砖灰瓦间依稀可见往昔军校生的热血身影。此番在旧址基础上扩建,不仅是对历史文脉的传承,更借由其深远影响力,向全国乃至海外散发着强大的人才磁场,吸引各地有志青年负笈而来。 

 系统给予的师资承诺堪称豪华:五十名教官各怀绝技,组成了一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 “梦之队”。其中,讲授战略学的教官皆为 “汉斯国陆军大学毕业生”,他们不仅将德意志军事学院派的精密理论如数家珍般倾囊相授,更结合自身参与欧陆战场的实战经验,将战略思想化为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而 “高卢国圣西尔军校教官” 们,则在战术推演的沙盘上大显身手。他们以高卢式军事智慧为蓝本,通过一场场紧张刺激的模拟对抗,磨砺学员们的临场应变能力,塑造敏锐的战术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