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织网

日内瓦非遗大会的余温未散,杨垚灵的手机已被信息轰炸。来自全球的合作邀约如雪片般飞来,最引人注目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非遗数字丝绸之路”计划——通过区块链技术搭建全球非遗文化共享平台。林叙白将平板电脑推到她面前,屏幕上跳动的代码组成一幅动态的世界地图。

 

“他们想让我们牵头构建底层架构。”林叙白的指尖划过欧洲版块,“但这意味着要把分散在各地的非遗数据标准化,光是苗绣的针法分类就有上百种...”他的声音被突然响起的视频通话打断,画面里跳出外婆戴着老花镜的笑脸。

 

“垚灵,你快看看!”镜头一转,乡村分社的孩子们围着台3d打印机,“这些娃娃说要把侗锦花纹印在水杯上卖!”屏幕里,扎着冲天辫的小男孩举起印着鼓楼纹样的杯子,“这样城里人就能天天用我们的老花样啦!”

 

杨垚灵笑着捂住嘴,转头看向林叙白:“或许孩子们已经给了我们答案。与其追求完美的标准化,不如先搭建一个开放式的共创平台。”她抓起笔在白板上画下草图,“就像社交网络,让全球的非遗传承人、设计师、科技团队都能在上面自由碰撞。”

 

两周后,“织网”平台内测版悄然上线。首批入驻的不仅有黔东南的苗绣大师、凉山的彝绣阿婆,还有来自意大利的蕾丝匠人、日本的金缮师傅。杨垚灵特意将外婆的账号设为荣誉管理员,老人戴着智能手写板,每天认真回复世界各地的求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