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3 章(第3页)
中文系的摊位前,一个高个子男生正在热情地招呼新生。他穿着简单的白t恤和牛仔裤,头发有些自然卷,笑起来眼睛弯成月牙形。
欢迎来到中文系!我是大三的程越,负责新生接待。他递过一份资料袋,这是课程介绍和选课指南。
简悦接过资料袋,注意到他手腕上戴着一串木制手链,上面刻着真言二字。谢谢学长。她礼貌地说。
程越的目光在她胸前的名牌上停留了一秒:简悦?很好听的名字。
父母取的,希望我永远快乐。简悦条件反射般地解释,这是她每次介绍自己名字时的固定说辞。
程越挑了挑眉:名字承载着期望,但人不必被名字定义。快乐固然好,但真实的情绪更珍贵,你说呢?
简悦愣住了,这是第一次有人这样解读她的名字。从小到大,所有人都称赞她名字的寓意美好,却没有人问过她是否真的愿意永远保持快乐。
我...从没这样想过。她诚实地说。
程越笑了笑,递给她一张传单:周五晚上文学社有迎新活动,如果你对写作感兴趣,欢迎来参加。我是社长。
简悦接过传单,上面印着海潮文学社几个艺术字。她正想说什么,后面排队的新生已经不耐烦地催促起来。
周五见,简悦。程越朝她眨眨眼,转向下一位新生。
简悦离开摊位,心不在焉地翻看着资料袋。程越的话在她脑海中回荡——人不必被名字定义。她突然意识到,自己似乎一直在努力活成名字所期望的样子,而忽略了内心真实的感受。
周五晚上,简悦犹豫再三,还是去了文学社的迎新活动。活动室布置得温馨随意,墙上贴满了社员们的作品和照片。程越正在调试投影仪,看到她进来,立刻挥手示意。
你来了!他热情地说,正好,我们马上要开始作品分享了。
简悦找了个角落的位置坐下。活动中,几位社员朗读了自己的作品,有诗歌、散文,也有短篇小说。程越分享的是一篇关于名字与身份认同的随笔,文中写道:我们被赋予名字,却常常被名字束缚。真正的自我,应该在名字之外寻找...
简悦听得入神,那些文字仿佛直接叩击着她的心扉。活动结束后,程越特意找到她。
怎么样,有兴趣加入我们吗?他问。
简悦犹豫了一下:我...写作水平一般。
没关系,文学社就是互相学习的地方。程越鼓励道,我看过你的资料,你是以省作文比赛一等奖被录取的,实力应该很强。
简悦惊讶地看着他:你怎么知道?
作为社长,我有权限查看新生的特长资料。程越狡黠地笑了,怎么样,下周三的社团招新,我等你来报名。
回宿舍的路上,简悦的脑海中不断回放着程越的话和那篇关于名字的随笔。她想起小时候摔倒后强忍眼泪告诉父亲我不疼,想起面对爷爷的冷言冷语时仍要保持微笑,想起放弃心仪专业时假装无所谓的样子...所有这些都是因为她叫简悦,应该永远快乐。
但此刻,她第一次感到这个名字像一件不合身的衣服,束缚着她真实的情绪和渴望。